Skip to main content

记录的意义

近年来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有观点说这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而是数据量的增加。更多的数据能训练出更好的模型。应用在个人上,做记录就像是一个积累个人「大数据」的过程。

知识可以从书中读来,但智慧需要经验。知识只有被「内化」了才能为我们所用,不然也只能感慨「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什么叫「内化」?我的理解是要将道理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把理性道理和感性情绪相结合的过程。道理听了就忘了,但情绪(feelings) 往往是行动的源动力。

做记录也有点像投资。如果把经验的获取当成收入,只是放着不动是要被遗忘而贬值的。只有记录下来,时常回顾,让过去的经验给未来的自己服务,才能享受复利的魔法。

这往往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进步。以前记录了一些经验,但缺乏认识,以后用新的认识诠释以往的经验。又或者是,以前记录了一个认识,但缺乏经验,以后用新的经验加深原来的认识。


或许有人说自己的记忆力好,不用记录。但人的记忆很容易产生偏误。

比如 peak-end rule 说的是,人们对过往经历的评价往往只是基于情绪峰值和结尾,而不是基于整个经历的平均感受。就像看一部电影,要是主人公一生都顺风顺水,但最后遭遇了重大悲剧,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没多少电影这么拍。我们对假期的印象往往也由最开心的那几个片段决定,假期的时间长短不是那么重要。又比如 availability heuristic 说我们会把容易想起来的误认为更重要。在和队友的关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做的贡献要更大一些,但记录下来会发现可能不是这样。


具体来说,做记录对我有以下几个好处。

认识自己

“Past Year Review” 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的具体做法是把一年的日记过了一遍,按照「正面的」和「负面的」提取了关键词,把一年的数据列在纸上,一目了然。

这还可以应用于每天的记录。我曾用 Designing Your Life 里介绍的 “Good Time Journal” 来探寻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简单,把一天的事情记录下来,同时记录每件事的「投入度」和「能量值」。「投入度」说的是做事而忘我的 “flow” 状态,「能量值」衡量这件事给自己增加还是减少了能量。写作时我全神投入,经常越写越兴奋。在会议中和别人争论时我也很投入,但结束后身心疲惫。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Designing Your Life 网站提供的模版

记账也是一种记录。金钱就是生命能量,怎么花钱能反映我们是怎么生活的。

帮助未来的自己

Derek Sivers 说得很好,「我们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常常猜测我们未来会怎么想、想要什么。过去遇到类似情况的自己是最好的参照。日记能帮你构建一个对自己准确的认识。」

以前我会为工作上的升职而兴奋。但第一次升职后的记录提醒我,除了薪水和头衔的变化,其他事情还是一样。这提醒我升职本身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在做事前把初衷写下来也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实在太容易忘记初心了。我时常翻看我在开始写这份 newsletter 时列的几个初衷,它提醒我不要追求无意义的表面利益,提醒我在遇到困难时继续前行。又比如在开始读一本书前记录一下自己的困惑,也能让学习有效很多。

对感受的记录还提醒我不要失去感受简单美好事物的能力。前几天翻到我上大学在北方第一次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为一棵小树的发芽兴奋不已,我们很容易对这些小事习以为常。记录并不断提醒自己或许是应对 hedonic adaptation 最好的方法了。

在记录中反思

在工作中也是。有时候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记下来,过几个月又要从头来过。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加深了理解。

我过去两年每天都会记录我在工作、读书、练琴、冥想、运动这几件事情上所花的时间。通过记录审视自己的时间开销是最初的目的,但我发现打开和停止计时器这个动作本身也很有意义。它提醒我保持专注和对当下的觉察。

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都会把自己的训练情况记录下来。Alex Honnold 的纪录片 Free Solo 里有这么一个场景:

用德鲁克的一句名言概括:“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