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9这一年

自从17年毕了业开始工作以来,慢慢享受到了自由的甜头,可以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每到年末就会想,这一年是不是过得比上一年更好了,是不是做了想要做的事情。我相信每年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毕竟标准是自己定的哈哈),虽然觉得2019年过得比以往要「复杂」一些。

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走得更深入,会产生新的体会,同时也培养了新的爱好;去了很多的地方,想让自己每一个周末都过得值得回忆,觉得这是一种增加生命密度的方法,同时不再像以往那样纯粹为了玩乐,会想怎么样把眼前的景色更好地记录下来。而所谓「复杂」,主要是指这样试图追求自我与社会规则之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张力所带来的失落与迷茫,好在跟朋友讨论之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看起来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也可以叫认清现实吧);当然也有自己在工作上的折腾,现在知道还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走了一些弯路。不过不管怎样还是有很多收获,所以这样的「复杂」也让人成长。

#

那就先从爬山和摄影开始吧。去年总结的时候把17年称为我的 hiking 元年,去年为爆发年,因为当时很自豪地发现自己一年爬的山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还写了篇知乎答案。说到这个,今年时不时会登陆知乎看看这个答案的动态,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人赞同或喜欢,觉得把自己的经历和好看的景色分享出去是一件很让人满足的事情。今年显然是走了更多的路,在我的 spreadsheet 表格中记录了40条 trail,总长度165英里,总高度40647英尺。

trails

觉得这样的仪式感很好,每次看到又多了一条记录,会觉得跟这件事情有了更多的关联。我觉得「关联」是一个很重要的感觉。有一次在 Mt. Rainier 看日落,看到很远处一座山被日落的余晖照得粉红粉红的,回家在 Google Earth 顺着那个方向找,才知道原来那是华州最高的非火山山峰,叫 Mt. Stuart. 过了一个月去 Lake Ingalls backpacking,发现就在这座山峰旁,顿时觉得很亲切,记忆里两年前去都没有留意过。今年11月份回国,飞机向西北方向飞,看到 Cascades Range 的群山连绵于城市上空,兴奋不已地悉数着那些能叫得出名字的山峰。朋友听到我聊起这些喜悦,说「你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你应如是」。

hiking

对我来说,走在树林里,真是一种全身心的愉悦。今年感觉到心态上有一些变化。记得最开始 hiking 的时候还会觉得无聊,“不就一直走路嘛”;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特别迷恋山顶的湖,去了 Lake Ingalls、Lake 22、Heather Lake、Lake Ann、Colchuck Lake,往上爬的时候一直在幻想清澈碧蓝的湖从树丛中慢慢显现靠近的那个瞬间;不过到了现在,觉得 hiking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让人享受的,能让我瞬间忘记工作和一些烦心事,整个心沉浸在自然里。

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能看到好景色的。今年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因为去年 Lake Serene 关了,看到别人发的照片又觉得很美,一直很想去。今年2月份去了一次,结果雪太厚没上去成。不甘心,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都因为大雾没能看到全貌… 不过也没什么,出门多了,什么天气都遇到过,可能有些地方还是需要缘分的哈哈。

走的 trail 多了,自然也会有更高的期待和追求,想去风景好的地方,想去看没见过的景色。一月份第一次穿 microspikes 走了雪地,点亮了冬天 hiking 的技能;十月份第一次 backpacking ,还是直接 hard 模式,得在雪地里扎帐篷,早上起来想看日出结果发现鞋子都结冰了,只有拿着烧水的炉子用火烤,而且第一次背着三十多磅的背包走了两天,晚上回来累得不行连吃饭都要睡着了;十二月圣诞节第一次去看冬天的 Rainier,第一次 snowshoeing,被这冬季纯白的世界所震撼了,跟夏天的野花和秋天的红叶有着不一样的美。

如果不能把这些景色记录下来,爬山的乐趣大概少了一半。就像 The Art of Photography 里描述的,when you find something of importance, it will be apparent. It will be compelling. You will feel it instantly! 今年的大部分旅行其实都是以摄影为主要目的的。三月去了趟犹他州,走了五个国家公园,没想到那时候还有很厚的积雪,看到了期待中的被雪覆盖的 Bryce Canyon;四月在 Oregon 拍野花,记得在一片花海里伴着鸟叫看太阳升起,满满照亮身边的花朵;五月底去了趟黄石大提顿,独特的地貌和俊秀的山峰;六月去华州东边的 Palouse,拍滚动的山丘,还在 Olympics 的海边露营,在加拿大的 Victoria 感受不一样的建筑风格;七月份从三番一路开回来,去了 Redwoods 和 Crater Lake,早上树林里的鸟叫声喧嚣得能把人从睡梦中吵醒,去了 Mt. Rainier 看白色的百合花 (Avalanche Lily),还去了 St. Helens,看这个 1980 年喷发的火山遗迹,本来想拍银河但雾太大,第二天清晨惊喜地发现山间漂浮着一层云海;八月份又去了两次 Rainier,一次找到了一片长满鲁宾花 (lupine) 的草甸,二次见到了女神上被大雾笼罩的样子。

portfoli

总的来说今年西雅图的夏天还是很给力的,印象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晴天。周六六点多起床,到了营地搭帐篷吃点东西,下午走 trail,有时候在山顶等到九点多日落,回到营地都十一点多了,周日还会四点多钟起来拍日出,有连续四个周末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夏天一过,九月初又开始了冰岛之旅。冰岛十天的旅行如梦一般,直到现在开车的时候放起冰岛路上听的音乐,脑海里还是会浮现那时的景色,心里觉得很满足,重温一下当时在返程的飞机上写的日记更是感觉如此:

第一晚就看到了极光大爆发,六级极光在头顶360度的天空跳跃,一晚上像看一场大戏,惊喜地嗓子都快喊哑了。

在 Landmannalaugar 露营,早上帐篷上都结冰了,看日出日落,爬山越岭。连续几天没怎么睡,后来发现手都吹裂了,到现在还觉得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指腹像结痂一样没有知觉。但在那样原始的地方自由探索的感觉真好。

从山里出来后到了塞里雅兰瀑布,刚到的时候觉得不起眼,近距离观察后被她的柔美所打动,难怪人们称之为新娘的面纱。

清晨的黑沙滩,第一次站在沙滩上拍海浪,有节奏也有些沉闷的海浪声,沉浸于摄影之余会时不时感受到大海给人带来的恐惧。

日落时候的冰河湖,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显得特别美。还有精巧的钻石滩,乘船游览大冰河湖,那一块块剔透的蓝,被风吹得不行,但还是被这样独特的体验所震撼。

东部,在山间驾驶,置身于绿色苔藓或者矮植被覆盖的大山里,大雾弥漫。

米湖附近,一个人去黛提瀑布,风大雨大不小心摔了一跤,但还是走了1.4km去看了看selfoss,连绵不断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瀑布了。

往西边开,草帽山,那两天时雨时晴,看到了近十次彩虹。自己中午坐在湖边拍倒影,远处的彩虹若影若现,过了一会儿平静的湖面迎来大风,接着下起了雨,雨停阳光照射,一道淡淡的彩虹在山前架开,那样的体验太美了。

还有冰岛的美食,新鲜的鱼和羊肉,小镇里的餐馆都做得特别精致,基本每次都有惊喜,吃了这么久也丝毫没有对米饭的想念。

还有很多小事情和惊喜,比如说冰岛马的温顺,远看可爱并不想近看的羊。又比如去了Aldeyjarfoss回来时惊艳的夕阳,那样的天空应该是我见过最dramatic的了。还有好多回忆,都用相机记录下来了,回去好好整理回顾一下。【事实上这一年都要过去了我还没整理完…】

northern-lights

会有人问,周末都这么拼,累吗?

今年夏天感觉是真的累。平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查攻略,周末在山里起早贪黑。特别是那连续四周最后两周的周六被闹钟闹醒的那一刻都百般不理解自己,这么累是为了什么。前几天看了 Free Solo,Alex Honnold 说,

It doesn’t matter about the cause necessarily. This is your path and you will pursue it with excellence. You face your fear because your goal demands it.

他是一个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一定都记得他登顶之后那满足的笑容。于我而言,在冰天雪地里从帐篷里爬起来拍日出,在凛冽的寒风中 hiking ,每到周末都不让自己休息一下还要四点钟起来,这些事情听起来不容易,但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即使身体再累,每当我到了目的地,走进大自然的那一刻,看到太阳把天空涂成粉红色,所有的倦意都会消散,所有的不适会瞬间被眼前的景色抚平。这样的感觉就像 Alex 的妈妈说的,“that’s when he feels most alive, the most everything, feels the most”. 两年前听 Coldplay 的演唱会,他们在最后感谢观众说,“thanks for making us feel alive”. 就是这样一种活着的感觉,强烈的觉得「活着真好」的感觉。

这里想感谢一下 L,能有一个(比我更有热情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这些事情是再幸运不过的了,让我想起一个叫 How to Run 100 Miles 的视频,有人评论说,“How to Run a 100 Miles: Have a best friend that’s basically a super hero.” 还要感谢那些陪我一起 hiking 一起出去玩的朋友,没有你们我都去不了这么多地方。

然而,能够「感觉活着」的时间好像只能占生命的七分之二。每当周一又要起床上班面对电脑屏幕过一天的时候,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失落甚至有些抑郁。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工作除了为了赚钱还有什么意义?我真的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在这件事情上花这么多时间吗?

想了很久,也跟很多人聊过。我觉得这里的矛盾从根本上是社会规则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周保松说,“你一旦活在社会,就得受社会化所限;你的自由意识愈强,往往便愈痛苦。” 在跟M聊过这个问题后,没那么纠结了,我意识到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思想上理想,行动上现实”,也就是在一定的限制下追求自己的热爱。毕竟如果行动上都过于理想化的话,我(现在)大概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前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失落之余倒不悲观,我觉得我已经很幸运了。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trails

或许是因为今年看其他摄影师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也或许是自己对这件事情更加认真了(比如开始背着重重的三脚架 hiking),很长一段时间都对自己拍的照片不太满意。这应该也是一件好事吧,不再因为一张照片有一点构图的心思就沾沾自喜,更多的是想追求一种艺术的感觉,或者想通过照片表达什么。有时候是眼睛看到景色很美但是不知道怎么拍,还有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后期来达到我希望的效果。明年要在这方面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希望能整理一些比较好的照片慢慢积累自己的作品集。

除了这些,11月份还趁着签证过期前回了趟国,看了亲人,帮姐姐带了带快满一岁的娃(深刻体会到带娃真是痛并快乐着),还第一次带爸妈一起去泰国玩了一圈。我一直记得来美国的第一次旅行,在一号公路 road trip,觉得以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美的风景,就很想带他们出国看看。这次带他们去泰国玩算是第一步吧,虽然玩下来觉得泰国也没有太大意思,但我想跟他们在一起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要更大一些。

#

另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是从今年3月开始学钢琴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学钢琴仿佛是我“儿时的梦想” (笑), 今年自己下了下决心,也在 C 的鼓励下开始学琴。之所以要下决心,是因为一方面我没学过什么乐器,另一方面我知道这件事情是需要每天花时间来练的,我还没有什么事来尝试每天都去花功夫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这就跟前面的事情一样,如果浅尝辄止,很难有更深入的体验,我希望这些都能成为持之以恒的爱好。还好,到现在我基本上都能每天练琴(如果在家的话)。一开始就跟着教材练,后来老师提供了给学员上台表演 recital 的机会,我在学了两个月的基础上练了一个月弹了一首巴赫的小步舞曲。第一次上台演出,虽然弹的没有平时好(也是意料之中),但还是完整地弹了下来还挺开心的。对了这之前因为我说要弹难一点的,老师给我选了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我当时弹的都快放弃了。大概六月份压力大跟这个也有关系。后来我想,我真是习惯性地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做好,虽然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得好做得差都没关系,但想到要上台表演还是异常紧张😓。后来很迷莫扎特的 K.545 那首曲子,就问老师我能不能弹。老师很支持,说没问题啊,于是我就开始练,然后练了半年练到了现在= = 后来知道那是一首国内五级水平的曲子。不过还好没有之前那样的压力,现在基本能把整首曲子弹下来了,但是很多地方细节和节奏都做得不太好,知道应该弹成什么样但是手指也没有那么灵活。在这些细节上老师会带着我一起听我比较喜欢的内田光子的版本,很有趣的是老师听一遍就能听出来句子的强弱和音色变化,我经常是被指出来之后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我觉得练琴是一件很能感受到进步的事情,特别是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弹起来太难双手太不协调,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就觉得好多了。还有一点体会是我还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学习,如果把基础练好了,那首曲子上手应该会快很多。与此相关的是我现在听的音乐基本都变成了 classical,纯粹就是很喜欢听那些旋律。跟朋友聊的时候还说是不是变老了,不愿意听那些有歌词的曲子来引起自己情感的变化,哈哈也是一种解释。对了前段时间每天上下班的时候都在听一个电台节目逗喵音乐教室,听得心情特别好,也学到了很多乐理知识,推荐!

#

读书方面今年依旧没有超过十本😔. 印象比较深的几本 ——《小王子的领悟》从去年到今年都翻了好几次,周保松的文字激发了我对很多事情的思考。《Educated》这本书很火,但原版实在是难读,除了惊讶于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之外,我对比尔盖茨的书评印象很深,他看到了 Tara 父母身上的优点以及对她的影响,这是我完全没注意到的。“There must’ve been something about their childhood that gave them a degree of toughness and helped them persevere.” 这个视角启发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夏日走过山间)这本 John Muir 的书对自然的描述实在是太美了,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醒我要提高语文水平。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做事需要深入,因为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感受力」,不然就像我以前的美国同事喝不出立顿茶包跟国内带来的茶的区别那样缺少一些滋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是在回国时候的路途中看完的,读的我热血沸腾,很喜欢「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的生活姿态,强烈推荐。

去年还说要读一读一本大部头《The Story of Art》,网上有人建议说每天读一点可以读一年多,我当时还想哪要这么久,结果一年过去了现在就翻了前几章… 我经常觉得,“一天很长,一年很短”,有时候感觉一天时间很多,没干什么就过去了,到了一年的结尾才恍然大悟时间走得这么快。我希望明年能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上。其实我不知道读书多的人都是在什么情景下读书的。我发现我很难在家里专门坐着读书,很多时候都是在路上或者吃饭的时候读,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看完的书都是在 Kindle 上看的。我想环境或许也很重要,正如我之前一直无法开始写这篇总结,直到我在图书馆坐下来才能静下心来开始(好像这还是毕了业第一次去图书馆待这么久,真应该多去坐坐)。

今年的最后一个周末在图书馆度过了两个下午,阴沉了好久的西雅图终于放晴了一会儿

#

今年开始用 Habitica 也很有意思,至少帮我养成了每天都吃点水果的习惯,虽然一开始跟我一起用的小伙伴都不玩了现在就我一个人孤独地打怪(能坚持用的很大的原因是我把这个网站设为浏览器的初始网页了)。除了 hiking 户外运动,还是会经常懒得去健身房运动,我大概就是不喜欢被拘束在室内,就跟一看到天气好就一刻不停地想着要出门一样。等天气好了可以试试多去外面跑跑步。不过最近开始用一个健身 app 之后仿佛有一些好转。那个 app 的意义就是给我规划一些动作,然后每做完一组可以记录一下,一是减少了“我去健身房要干什么”的大脑负担,二是让我觉得有一些互动没那么无聊,最后还会生成一些成就鼓励我给我一些正反馈。希望能够继续下去。

今年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在 Day One 里写日记的好处。我从高中以来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以前都是在本子上写,但我后来意识到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回顾,一般情况下一年之内就只是在自己生日的时候或者一年结束的时候从头到尾翻一遍,只能进行短暂的回顾。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搜索,更没办法加标签什么的,查找起来也不方便。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便携性,我还真从国内背了几本日记本来美国。而从17年开始用这个 app 之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虽然一开始会有些不习惯,毕竟打字比写字还是要快很多。因为有了将近两年的积累,今年很多时候这个 app 都会提醒我我在往年今日写过什么,然后会翻开来看。很有意思,有时候会被以前的自己打鸡血,有时候看到那时候的经历和感想跟现在很相似,还有些时候会发现那时候纠结的一些事情现在看来都没什么,又或者是以前有些想不明白的事情现在想明白了(当然希望这样的情况能更多一些)。我觉得人的想法啊情感啊从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离散的,很多时候都是一时的想法,但通过日记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使之连续起来。

还有一个希望明年能养成的习惯就是 meditation. 好多大佬都会提到这个以及它带来的好处。而且最近也是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是无形中受大脑控制的,人类虽然进化出了大脑额叶皮质这个提供理性的区域,但它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实在有限。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还是动物,受着各种化学物质的支配,而现在看来 meditation 是唯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的方法。

#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应该要谈一谈工作了。除了前面谈到的纠结之外,我自己在工作上也挺折腾的。去年写了一篇工作一年的总结,得到了很多前辈的建议,就一直想换一个组锻炼一下自己。今年2月份找到一个看起来很好的组,但去了之后发现很多东西跟想象的不一样,又有人事上的变动,想着干脆趁早出坑吧。6月份来了现在的组,到目前来看大部分都还满意,至少是自己所期望中的样子。

原来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组,后来有一定认识了,七月份总结了三点(按重要程度),第一,Manager 要关心大家的职业发展。这个真的很难通过聊聊天就能看出来,或许运气的成分更大,但是还是尽可能地去跟本人聊,去跟组里的其他人聊,来全方位了解。但这还是很难,最好的情况就是在这个组里能有熟人,这样说话才不会保留。不过我现在觉得,无论怎么样,自己还是要积极去想自己的职业发展。就像那个帖子里的一句话,“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cares about your career and you have to work it out.” 第二点是做的项目有意思,有技术挑战,能学到东西。毕竟要花生命中的七分之五的时间,我觉得还是要争取最大的收获,同时也要做得开心。第三,组员之间的氛围好。我一开始忽视了这一点,因为原来的组大家的氛围太好了,以至于我觉得大家的心思都不在工作上。但去了第二个组,每天都没人跟我讲话,我觉得我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才意识到有一个好的氛围对人和工作都是有很积极的影响的。如果一个组的这三点不错,其他的诸如oncall/ops这些,其实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关于这个话题,最近的新认识是,或许是从一个比这些指标更高的视角,就是要从自己的目标来思考。我觉得找好的组就跟找理想的伴侣一样,关键是适不适合自己。如果这个组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好的。比如有些组 manager 就是很好,很注重你的职业发展,如果你的首要目标是升职,那么即使这个组的技术目前没有那么吸引你,但能给你提供施展拳脚的空间,那我觉得这样的组也是适合自己的。

还有一点认识是,我以前总是把自己职业的发展或多或少地等同于技术的成长,但最近意识到,越是往上走,软实力越重要。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合作,如何说服别人采取自己的建议,如何推动一件事情达成共识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可以学习的能力,而且不局限于当前的公司和行业。这也是我希望自己在下一年除了技术提升之外多锻炼的地方。

也是在跟朋友的聊天中我意识到,「要事优先」这个准则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要。需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想如何达到,然后排一个优先级。比如工作上我原来想提升技术,那么我就把技术的提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等自己在这方面有自信了,想继续往上走,就要把提升软实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比如现在来看我六月份之所以那么累,就是因为我既想好好工作,又想下班回来之后好好练琴,还想周末去好好拍照,现在想来这样根本就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时间,但如果我能排个优先级,心态会好很多,而且有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就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了。

时隔两年再次拜访Lake Ingalls,前一晚的风很大,此时的湖很静

总的来说还是很精彩的一年呢!现在回顾一下,我觉得我在外面都过得挺充实的,但有时候在家里还是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比如晚上边看视频边吃饭,就会花掉很长时间,还会让人不想做事。我希望新的一年能更加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多创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人生产的信息。

新年快乐!期待自己明年更加精彩的年度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