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0这一年: Blue Sky

2020 对所有人来说应该都是非常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场疫情波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所幸的是我自己以及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经历新的事情总会有新的认识,这次也不例外。总体来说这一年过得还是比较随性的(以前的我可能会用「慵懒」这个词哈哈),不过也还是做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冥想与快乐 #

关于冥想由于越写越多,就单独拿出来了。另一个于此相关的话题是快乐与幸福感,或者说这是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的吧,也是我今年试图去研究的主题。虽然有一些角度还没来得及去了解,不过也可以先总结一下。

去年过得非常现充,基本上每周末都在山里跑,但实话说有时候会感觉缺了什么。有一次在开车到山里的途中想,这样的快乐是能持久的吗?我需要经常往山里跑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吗?还是说这是一种 hedonic treadmill ,总有一天我会厌倦而不能从中感到乐趣。这会不会类似于我们常听到的,有钱人并不总是更加快乐,金钱买不来幸福。换句话说,什么是真实的长久的幸福?

The Blue Zones of Happiness 的作者调研了世界各地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总结道,幸福有三个部分,可以用 3P 来概括:

  1. Pleasure (愉悦感):哥斯达黎加的居民活在当下,每天至少有六个小时来社交,学术界用人们每天高兴的时间来衡量这个指标。
  2. Purpose (意义感):丹麦的人们有自己的社区,孩子都是由社区一同抚养成人,国家也有很好的福利。这是指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来生活。
  3. Pride (成就感):新加坡的富商执掌跨国公司,为事业奔波的同时也能给家人带来很好的生活。学术界称之为 evaluative happiness,它衡量人们对自己成就和地位的满意程度,是一种对生活总体满意程度的评价。

我觉得亚洲文化,我们所说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多的是强调第三个方面。我也意识到自己以前会更侧重在 pride 上面,比如说如果好几天都在外面玩而没有“学习”,我多少会感觉到不舒服。我能感觉到作者对此是持保留态度的,他称之为 happiness in the rearview mirror (从后视镜看到的幸福感)。他描述到他跟那位新加坡富豪聊天,“九年前你说你的目标是星期天跟孩子们一起过,你达到了吗?” 富豪沉默了许久,带着懊悔的语气说道,“我没有”,眼泪在眼眶打转。

每个人在这三个方面所分配时间精力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应该都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Designing Your Life 中提到如何具体评估自己当前的状态,说可以用 Health/Work/Play/Love dashboard,即从自己当前的身心健康状况、工作情况(不只是赚钱的工作,还包括比如做家务这种为了达到其他目的所做的事情)、玩乐情况(为了做这件事本身而做的事情)、和与他人的关系来给自己打分。

不过再细想一下,pleasure 更注重当下感性的体验,而 purpose 和 pride 似乎很类似,都更偏向理性层面,更偏向回顾性的。大概区别在于 purpose 更个人和主观一些,而 pride 更多的是社会客观层面的评价。

Thinking, Fast and Slow 提出了更简单的模型。卡尼曼说我们有两个自我,分为体验自我 (experiencing self) 和记忆自我 (remembering self)。顾名思义,前者更关注当下的体验,而后者在给出判断的时候是依赖于记忆的。有趣的是,这两个自我得出的结论并不总是相同的,甚至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书中提到 Gallup 的全球幸福调查也会据此分成两个方面: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和当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所给出的判断。可以看出来,前者对应 pleasure,后者对应 purpose 和 pride。我想这大概解释了前面所说的很有钱但是不那么快乐的情况:金钱往往能提升生活的满意度,但对于体验本身带来的快乐,当收入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不再增加了,甚至收入越高体验能力还会越低。

体验上的快乐主要来自于关系。这里的关系一般指人和人的关系,卡尼曼说,(除了身体的影响),快乐基本上就是把时间花在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身上。但我觉得这里的关系可以更加广义一些,包括宠物、艺术1、运动2、自然等等。我自己在弹琴和爬山上也有类似的体会。

意义 #

在通过各种「关系」获得足够快乐的同时,我们还会去追求意义(说了这么久我发现这个逻辑基本上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有既定的意义吗?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还花了挺多时间看各种各样的影片,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其中一个主题是关于宇宙的。当然看这些影片是出于好奇,但却收获了一个视角。从宇宙的视角,地球没有什么特别的,太阳系银河系都没有,正如其他星系,它们总有一天也会消亡;而从物种进化的视角,人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我们幸运地在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既然如此,正如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它们不是因为什么意义而存在,人生自然也没有什么既定的意义。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的观点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当时的哲学家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得到的。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lives and our fragile planet is then determined only by our own wisdom and courage. We are the custodians of life’s meaning. We long for a Parent to care for us, to forgive us our errors, to save us from our childish mistakes. But knowledge is preferable to ignorance. Better by far to embrace the hard truth than a reassuring fable. If we crave some cosmic purpose, then let us find ourselves a worthy goal.

— Carl Sagan

很显然,Design Your Life 这本书的基本假设就是这个,所以作者鼓励读者去通过运用设计思维来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设计自己的人生。加缪有句话说,“The literal meaning of life is whatever you’re doing that prevents you from killing yourself.” 从这个角度讲人生意义可以很简单,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就算,因为显然没有任何外力让我做这件事情;但我想做的是提炼出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就像 Ray Dalio 写在 Principles 里的那样。

说了这么多,对我自己来说有两点 takeaways: 一是要同时关注不同方面所带来的快乐,维持合理的平衡;二是继续在生活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探索人生意义,总结做事的原则。

读书 #

既然提到了几本书,那么就聊聊读书好了。今年我觉得比去年在读书方面更能进入状态,应该跟几个习惯的改变有关。首先是读书的目的性更强一些,在买一本新书前会想一想为什么读这本书,想从这本书得到什么,然后在读的过程中也会提醒自己最开始的问题。其次是不会纠结于一定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认真读完,如果发现已经了解了书的主要观点,或者从中找到了书里给出的解答,剩下的部分就会快速翻过或者跳过。从这个角度来说统计一年读了几本书其实也没有太意义,而且就跟要写多少行代码一样,这也不是一个好的目标,当成一个大致的指标就好。还有一点是会几本书交替着读,这样不至于因为一个话题看太久感到无聊,或者一本书读起来有点累而去干别的事情。另外今年主要买的都是纸质书,因为相比一手举着 kindle 僵硬地按按钮,纸质书还是要有趣很多的,也更容易翻阅和快速了解书的内容。我以前常用 kindle 的主要原因是便携性和可以很容易地查单词,今年好像没有太多这些需求。

The Headspace Guide to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by Andy Puddicombe, 五星推荐。这本书在冥想的文章里已经说了很多了,很容易读,也不长,却很受用。我在开始冥想前和冥想一段时间后分别读了一遍,这本书对我个人的价值很高。

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 五星。这本书在各种地方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我以前一直没有读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时候大家提到它的时候都在说大脑快与慢的两种决策方式,即「系统1」和「系统2」,但读了之后发现书中的内容要丰富很多很多。它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哪怕是领域内的专家,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当然,尽管这很讽刺,这也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作者本身。事后人们指出书中引用的一部分实验基本上没有可信度,经不起重复(详见 wikipedia)。不过瑕不掩瑜,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思维的乐趣或许要大于记住几个结论本身。比如在讲 Expert Intuition 那一章,作者介绍他如何一步一步与跟他意见不合的科学家合作,找出双方观点的共同点,进一步找出分歧的原因。作者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不那么好理解的观点,同时能感觉到作者作为一线研究者的严谨,而非像一些畅销书作者喜欢夸大其词。了解了书中介绍的思维工具之后,会发现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看似基于科学却充满逻辑谬误的观点。

月亮与六便士 by 毛姆,五星。我想我很喜欢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想的很相近。以前不太喜欢读小说,是因为觉得跟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读这本书有了挺强的带入感,会去推测书中人物行为想法的动机,也会从一些情节联想到生活里的事情。书里的一段话也很好地描述了前面提到的观点:“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Born a Crime by Trevor Noah,五星。Trevor 的童年回忆录,我本来买来当成看其他书的调剂品,结果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从小守规矩长大的好学生,读到他调皮捣蛋的想法觉得很有意思。”I never wanted to destroy. I wanted to create. I wasn’t burning my eyebrows. I was creating fire.” 不过最让人印象的还是他和他母亲的关系,以及他用他乐观的视角去描述那些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黑暗荒谬的经历。

The Checklist Manifesto by Atul Gawande,四星。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一本故事书,讲述一位外科医生如何运用清单这么一件简单的事,通过迭代和推广,给全世界的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大大降低了事故和死亡率。从中我看到了 Thinking, Fast and Slow 提到的过度自信(很多医生一开始觉得根本没必要做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看到了通过机制和流程而不是依赖于人的记性来做事情的重要性(这个在工作中应用得很多,能自动化的就不要手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我还特别喜欢作者的思考和迁移能力,他通过手术流程的复杂性,联想到了建筑,然后去了解建造一栋大楼这么复杂的事情是如何执行的;通过手术对时间要求的苛刻,联想到了飞行员,然后拜访了波音,学习了制作飞行 checklist 的方法。“得意忘形”播客也经常讲,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能从一件事情悟出「道」,看到其他事情与之的共通性,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

The Selfish Gene by Richard Dawkins,四星。这本四十多年前出版的科普书真是誉满天下,我一开始读起来觉得非常有趣,但是后来有些看不下去了,大概是因为到了后面很多分析问题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解释不同的现象和问题,觉得有些啰嗦。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挺厉害的,一个理论能解释这么多现象。说到底,作者在说生物的演化和行为是受着自私的基因所驱使的。各种行为背后的驱使动力都是让某个基因得以最大的繁衍和复制。当然由于客观现实,并不是越多越好,到最后总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这本书提供给我一个生物演化的视角。比如说书中提到 ESS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理论,用建模的语言(概率分析)来说明一个群体中的诚信者_欺骗者,鹰派_鸽派,忠诚者/放浪者等等都是动态平衡存在的,不同类型的个体都会在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似乎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会那么出奇,从一定意义讲这也是物种演化的结果,没有什么好感慨 “人性怎么会这样”。

Design Your Life by Bill Burnett and Dave Evans,四星。以前学 HCI 的时候了解过 Design Thinking,没想到这本书把它用在了对人生的设计上,也很有道理。作者没有预设什么价值观,基本没什么鸡汤,都是介绍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法让读者自己去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

The Blue Zones of Happiness by Dan Buettner,四星。这本书前面也提到了,除了介绍了幸福的三个方面之外,书中还比较全面地列举了做哪些事情能让人更加幸福和健康地生活,而且从社会、工作、社交到家庭、个人各个层面给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by Burton Malkiel,四星。好早就买了这本讲股市和投资的书,今年三月份股市震荡之后觉得有必要系统了解一下。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从17世纪郁金香泡沫讲起的股市的历史、华尔街的一些投资理论和提供给个人的投资建议。虽然我们都知道一般人买指数基金作为投资就好,但是当看到所有人都在讨论股市,好像随便买几支热门股票就能赚钱的时候很难控制住自己。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历史和理论来支持这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这些历史在今天仍然以类似的剧情上演着。Ray Dalio 说,while almost everyone expects the future to be a slightly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present, it is usually very different, 今年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by Fumitake Koga and Ichiro Kishimi,三星。这本书中文叫被讨厌的勇气。虽然我同意书里的观点本身还是挺好的,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叙述的方式。书的内容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介绍了一个年轻人的种种困惑和一位哲学家对他的困惑的解答。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 separation of tasks 这个叫课题分离的方法,最早也是听陈海贤提到的。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创伤,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自我。书里最后一部分说的 “to live in earnest in the here and now” 其实就是正念,我觉得冥想还是实践和内化书中观点的最好的方法。

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by Dale Carnegie,三星。这本书很经典了,基本上是卡耐基总结的如何与人打交道的一些准则。这对我来说还是属于「鸡汤书」系列,并不是说内容不对,而是如果只是罗列一些观点并且举一两个案例,很难让人信服、记住或者实践。如果能有更多的解释和论证,让人「知其所以然」,会激发我更多的兴趣。

另外两本心理学相关的书,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by Elaine Aron,二星。这本书说 Highly Sensitivity 可以算是一种「特质」,而不是什么好或者不好的东西。我觉得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可以稍微读一下前几章,后面我觉得写得很零散和不系统,收获不是很大。Feeling Good by David D. Burns,二星。这本书也在冥想的文章里说了,最大的价值在于了解一下常见的 Cognitive Distortions,其他内容也不是特别推荐。

户外与摄影 #

今年在户外和爬山的时间明显变少了,摄影更是有些荒废。疫情当然是客观原因,由其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让我能够换一个视角。之前的状态大概是一看到晴天内心就会十分躁动,没法在家安静地待着,要是看到窗外有好看的日落更是如此。今年在家待得更习惯了,在想原来那种非要出去的想法、或者说「我一定要把周末都投入到我对爬山摄影的热爱里」其实是一种执念3。执念之所以应该被放下,哪怕是好的执念,是因为它让我们不自由,而且容易陷入过强的自我意识里或者因为 tunnel vision 而不能看不到事情真实的样子。去年工作上也不是很顺心,多少有些通过它来逃避的意思 4

这几年的比较,这么看起来好像相比去年也没有差很多…

也有可能是周边风景好的 day hikes 也去得差不多了,再想看到更好的就得 backpacking. 今年去了三次 overnight 的 backpacking,分别去了 Goat Rocks (total 17 miles, 3395 ft gain) 、Jade Lake (total 24 miles, 6100 ft gain) 和 Sahale Glacier (total 12 miles, 5100 ft gain).

去 Jade Lake 的时候天气并不像预报的那样好,第二天还下雨大雾,基本都看不到。回顾常常往山里跑的这段时间,在帐篷里记下了在户外的两点感悟:

  • Embrace whatever the weather becomes, or any other things you cannot control.
  • You do not need much to be happy and satisfied. Rest after hiking for a day, having delicious (otherwise ordinary) breakfast inside a tent when outside is raining.
七八月份山里蚊子多得可怕,采取了很多防护措施还是被满手都被咬了…

远途旅行方面,二月份幸运地在 lockdown 之前跑去 California 和 Arizona 那边玩了一圈,去了 Yosemite NP, San Diego, Joshua Tree NP, Petrified Forest NP, Saguaro NP 和 Sedona.

摄影方面今年懒得连 Adobe 都没有续费了… 不过四月份参加了 Out of Chicago 在线的 photography conference,听到了一直很喜欢的摄影师 Alex Noriega 讲他的一些心得。他提到无论现在流行什么,摄影师都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态度和想法,创造有自己风格的照片,这一点让我很受用。

不知道明年会在户外或者摄影方面做些什么呢,随缘吧哈哈!

弹琴 🎹 #

学琴因为疫情中断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没有定期上课练习的效果还是差很多。后来我和老师都升级了一下装备之后发现远程上课效果也还可以。三月份本来老师要举办 recital 的,后来改成在线的,就录了一下练了挺久的 K. 545,现在听起来弹的也不怎么样哈哈,不过学了一年能大致弹下来还是很开心的。

(这里是 YouTube 视频,国内同学请自带梯子)

一开始在跟着 Alfred’s Basic Adult Piano Course 和 Keith Snell 的系列教材练习,老师说这些教材美国这边用的比较多,涵盖的曲子类型更大一些。后来我发现里面的曲子不太好听就没有太大动力,我还是更喜欢古典的,所以就换成了国内常用的哈农和车尔尼599,曲子方面在弹 Clementi 的奏鸣曲和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今年觉得在识谱上要轻松许多,其他方面好像也很难说哪里进步了。可能也因为今年花在练琴上的时间也没有很多,希望明年可以多花一些时间。

另外今年开始喜欢听弦乐,读了一篇 Yo-Yo Ma 的采访对他路人转粉,觉得大提琴的声音真好听啊。

时间记录 #

今年还相对持续性地记录自己在几件事情上花的时间:工作、读书、练琴、运动和冥想。总体来说由于很随性懒散,算一算除了工作比较按部就班,其他方面花的时间也没有我想象的多。

读书上花的时间比较阶梯状,或许跟手上有没有我特别感兴趣的书有关… 但这个有时候有些矛盾,就比如说有些书读来比较费脑,不可能一天读很久,但确实很好,这时候更多的是靠意志力,要求自己每天读一些;而有些很好读的书是一拿起来就想一直看下去的。练琴比较持续,但平均每天只花了半个多小时,我的目标是每天练一小时的。运动的时间也是有点少。不过今年开始用 Nike Run Club 跟着教练的指导跑步。教练一直说一开始要慢要放松,这么跟着跑之后好像对跑步也没有那么反感了。冥想是我最满意的吧,从九月份以来每天都能花二十多分钟。

不过这个数据也有一些问题。除了有一个月左右我偷懒没记录之外,有些项目也很难准确地记录。比如说读书,除了拿起一本书读之外,我还会写读书笔记,或者有时候在电子设备上读一些文章,这些都没有完全算进去。但拿来参考一下还是很有价值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 提到人的记忆倾向于 peak-end ruleduration neglect,而且会有 availability bias,不把数据摆在眼前我就很可能根据记忆沾沾自喜了。明年或许可以稍微调整一下。另外还有一点消极的影响就是有时候会倾向于过于关注花了时间,这个应该可以通过不主动查看花费的时间来解决。总之我觉得这样比以前事无巨细地记录每时每刻花的时间要好一些,明年可以再继续记录一下5

工作 #

工作方面的经历在九月份写的文章里说了挺多。在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之后我发现工作有时候对我来说还挺有趣的方面是,它让我意识到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优化(不论是工程方面还是管理方面),而我不知道答案。它让我思考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这件事也挺有意思。Naval Ravikant 提到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 special knowledge 并且发挥到极致,对我来说是不是我工作所做的事情,或者说工作是否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值得我继续发现和思考。

宅在家里的生活 #

说来也很巧,本来今年四月份公寓到期后打算搬到离公司更近的地方住,三月份初把申请都提交了,后来考虑到疫情室友说过一会儿再搬吧,事后来看这个决定实在是太对了。且不说省下的房租,要是让我这么久一个人宅在家里,我知道我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状态。

宅在家里的消遣之一就是看了挺多纪录片的。首先大力推荐 Neil Tyson 的 Cosmos: The Spacetime Odyssey (2014),从叙事到画面简直都太完美。我还看了今年新出的第二部 Possible Worlds,画面当然还是没得说,但是感觉叙事有些乱,也有可能我对里面的故事没有那么感兴趣吧。另外宇宙相关的 The Planets (2019) 也不错。

六月份去 Palouse,小伙伴们都在拿着广角拍银河,我在旁边拿着长焦发现居然能拍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和土星环🪐,激动万分!

自然方面看了 Disney 今年出的 Elephant 印象很深,原来大象这么聪明和有“人情味”。还有 African Cats (2011) 也不错,觉得猫科动物真酷啊。Disney Nature 出的纪录片似乎都更会讲故事一些,而 National Geographic 的讲述要更偏解说一些。America’s National Parks (2015- ) 讲了很多自己去国家公园看不到的故事。

今年发生的事情让我对历史也开始有了兴趣。World War II in Colour (2009) 讲了二战的故事,比 Greatest Events of WWII in Colour (2019) 更好一些,有更多的分析,都在 Netflix 上。

认知科学方面 Brain Games (2011) 很有意思,看了之后发现好多实验在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也讲了,不过这个系列做得很有交互性所以看起来非常有趣。第一季最推荐,后面讲的东西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但原理多少有些重复了。

另外 YouTube 的 CrashCourse 频道也很好,目前看完了 Philosophy 系列。这个频道很多课程都是根据给高中生的 AP 大纲来做的,正好满足了我想要补习一下中学知识的需求。

相信很多人都一样,都开始研究起做饭来。感觉小高姐的视频突然就火起来了,简洁明了,讲解得非常到位。我觉得小高姐的更加技术流一些,按照视频做都能做出很好吃的,而看 Gordon Ramsay 的视频更能感受到做菜是一种艺术(不是指他的坏脾气哈哈)。话说回来我觉得做菜也是练习正念的很好的途径。一方面我以前总会想着怎么更「快」地把饭做好,很少去享受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另一方面我发现做菜的时候挺容易焦虑,总是担心调料放的够不够、菜是否煮得过熟/没熟…… 慢下来,专注当下,会从这些小事中也感到快乐。

除此之外另一个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没怎么刷社交网络了,关掉了朋友圈,卸掉了 Instagram,很少无意识地刷,而是隔一段时间想起来会打开在集中的时间看一看。明显的感觉就是没那么焦虑了,由于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变少了,情绪的变化也会更加稳定。不过好笑的是这个习惯好像被刷新闻取代了… 从疫情到大选,今年现实世界的剧情比电视剧还精彩,每天刷 NYTimes 和 WSJ ,每周看看 The Economists 反而成为了日常。虽然这比从朋友圈公众号获取信息好太多,但我觉得也可以稍微克制一下,像 TE 这种周刊还是很好的,但日常的新闻大部分也没有必要马上知道。

哦对了,前面也提到过,今年听得意忘形的播客收获也挺大。主播聊的很多话题也是我想过的或者感到困惑的。后来又听了听一些美国这边的,像 Naval 和 The Tim Ferriss Show,对比起来这边的信息密集程度实在是太大了。区别大概是后者都是不惑之年以后的“成功人士”在聊,他们有比较成熟稳定的三观,而听得意忘形仿佛就是跟他们一同成长的感觉。

尾声 #

去年的总结说那是比较「复杂」的一年。今年虽然世界很复杂,我觉得我的生活却很简单。去年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有太多的思考太多的纠结6,今年就佛系许多,却发现自己的状态还挺好的。这样的感觉就像 Headspace 说的 blue sky 一样。

无论是世界还是我自己,今年很多事情的发生显然都不是在计划之中的。对我来说最大的计划之外就是对世界有了更大的好奇心。去年的总结说希望 2020 在摄影上多花点时间,多花点时间在读书上和要开始冥想,算是达成了两个。2021 的新年愿望是读一些历史,补习一下忘掉的中学知识;更加 disciplined 一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和艺术(音乐和摄影)上,同时多多锻炼身体。当然,期待 2021 年这个世界能回到正常的样子。

新年快乐🎉🎆


  1. Mitsuko Uchida 是当代很著名的钢琴家,她说她对音乐的追求容不得她组建家庭。 ↩︎

  2. Alex Honnold 在 Free Solo 里谈到亲密关系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 ↩︎

  3. 执念的想法是听到得意忘形播客里说的。Naval Ravikant 也说过类似的话,“the more desire I have for something to work out a certain way, the less likely I am to see the truth.” ↩︎

  4. 推荐得意忘形第38期:环游世界与宅在家的两种理想生活 ↩︎

  5. 这个方法是看到 pluskid 在去年的总结写到的,我开始写总结很大程度也是受到他的影响。今年看的有几本书也是他推荐的。 ↩︎

  6. Headspace有句话很喜欢,“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inking. It’s over-thinking and getting caught up in the storylines of the mind that causes the proble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