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21上半年小结

之前都习惯每一年写一次总结,这次想把总结时间缩短一点,这样可以及时调整。

先从时间统计说起吧。目前为止在读书写字、练琴、运动和冥想这几件重要的事情上花的时间基本快追上去年一年的了。读书写字还超过了。有一定的原因是统计的方法有一点不同。去年就只统计了抱着书读的时间,没有包括写东西,今年都算进去了。平均来说每天有三四个小时花在这些事情上,还是很满意的。

时间统计

写字✍️ #

今年很开心的是开始了定期写作,从五月中到现在两个月大致写了 8 篇文章,还发了几篇读书笔记。很感谢 newsletter 的形式和订阅的读者,给我起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当时我也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每周都发一篇,最后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前几天发现了 Dan’s Daily Blog,ta 不以写作为全职工作还能每天都发,相比之下我每周一篇也不算什么。

稍微总结一下目前写文章的几点感受。

每周写一篇文章还是比我想象中要难一点。虽然我从高中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也很享受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的过程,但发布出来的文章和日记、笔记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一是对思考的深度要求不同。日记以总结为主,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文章的话我希望能有一个相对严谨的逻辑,对问题有相对深入的分析。写日记经常是写着写着发现有新想法,写文章更多的时候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没想清楚。

第二是公开的内容和自己存起来的内容肯定会不同。一方面是写作心态上,另一方面是要考虑别人能否看懂、是否易读。关于写作心态,可能是一个渐渐习惯的过程。前几篇文章都比较“暴露自我”,但发布出来后也觉得没什么,似乎也是一个学会放下自我的一个方式。关于文章的可读性,也可能是好事。我翻以前的日记有时候也不记得当时想说什么,有这方面的考虑以后的自己也能读懂。

第三是写文章有很多细节要考虑。是写我的个人经历还是举一般性的例子?以什么语气写?是直接把参考资料写进来,还是我转述一下?引用的话我需要翻译成中文吗?这句话太长了怎么缩短一点?等等等等。

如何做抉择?我目前基本思路是以自己为主。David Perell 提倡 Write for Yourself,Morgan Housel 也在 podcast 里说他为自己而写,他经常想自己是不是喜欢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Daniel Gilbert 总结说,要有好的写作风格,”Don’t try. The only style worth having is your natural speaking voice.” 每次卡壳的时候我都会用这些方法来做决定。

内容方面也是如此,写的都是我自己真正感兴趣、花了一定时间研究的内容。如果我自己都不感兴趣,我想读者也不会喜欢读。我尽量写长期有用的内容,而不是一时的热点。如果你读过我近期的文章,你可能会发现经常会有链接到以前的内容。一部分原因是今年开始用 Zettelkasten 方法来做笔记,尽量建立不同文章之间的联系,编织成网,形成体系。也可以说是因为这个方法我做了一些笔记,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思考,促使我把它们整理成文发布出来。不过写着写着我也意识到我的“存货”越来越少了,提醒我多思考和阅读。

关于获得灵感,David Perell 总结为 The Three B’s of Creativity,创造力来自于 bed (sleep), bath (leisure) and bus (movement, walk)。对于写什么内容,或者怎么写,我都喜欢很早把这些问题放在脑子里。有时候以为想清楚了,开始写,但写出来的还是非常糟糕。这时候不管怎么样先写下来, 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更好的想法。James Clear 也,“Great writing is actually re-writing.”

关于写作形式我还想继续探索。这篇总结就要比写正式的文章轻松很多。或许在 newsletter 上面我也可以写一写感想一类的不那么成熟和成体系的内容。同时我对写作的了解也很不系统,下半年还想读一读关于写作本身的书。

读书 📖 #

上半年最喜欢的书要数 Morgan Housel 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了。不仅内容本身让我重新认识了投资理财,乃至更高的层面,他的写作我也是非常喜欢。很少读到这样从头到尾都非常吸引我的非虚构类书籍。

后来一段时间继续接着去年对快乐的研究读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从 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这本书了解到了 Stoicism,从 Why Buddhism Is True 认识了 Buddhism。想从 How to Be an Epicurean 这本书认识一下 Epicureanism 的,但这本书写得让人分不清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 Epicurus 的,不是很喜欢。也一直没找到其他更好的资料。不过 Stoicism 和 Buddhism 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希望以后再读读 Marcus Aurelius 的 Meditations 和 Seneca 写的,而 Buddhism 就可以通过冥想来练习。

The 4-Hour Workweek 让我重新思考和工作的关系。书中的一个观点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好的工作就是花时间最少的工作。作者不指望大部分人能找到真正 fulfilling 的工作,所以教大家如何花更少的时间,然后把省下的时间来追求热情。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对工作态度的改变,后面会详细聊。

书单

接着是两本偏学术的书。一本是 Behave,干货满满,但是有 800 页实在不好读。书的切入点很有趣。在谈到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时,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会给出不同角度的解释。Sapolsky 显然是集大成者,他根据时间,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人做出一个行为的前一秒发生了什么,怎么影响行为,几分钟前、几天前发生了什么,童年发生了什么,上百万年的进化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思考模型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我们复杂的行为。另一本书是 Lifespan,Sinclair 讲衰老是一种疾病,而且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也很颠覆我的认识。

这两本书都没有完全读完,Behave我可能要用一两年的时间慢慢读,因为要真正理解,还是得掌握很多科学知识。很多基础的其实初高中都学过,但是我真是都忘了。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学习和记忆。Scott Young 的 Ultralearning 很实用。他的故事也很有趣。我以前在网上读过他的 MIT Challenge,用一年时间通过 MIT 四年计算机科学的所有考试。书中他还说到他和朋友用一年的时间跑四个国家,在三个月里只能说那个国家的语言,结果是他们都能比较流利地用那个语言跟别人交流(想想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还是说不好)。相比于他的学习方式,我的似乎要随意很多。对哪个话题感兴趣了研究一下,直到觉得了解得差不多了,或者找到新的更感兴趣的话题。我再想想我是不是应该更加系统化地学习。关于具体方法,还读了 Augmenting Long-term Memory 这篇长文,我开始用 Anki 通过间隔记忆的方法来帮助我记忆。

还有两本书因为促销就跟其他书一起买了,不过都很不错。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教我如何收拾屋子,不得不说里面的思想跟 Stoicism 和 Buddhism 都有相似之处。Atomic Habits 也是很流行,作者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把如何养成习惯写得简单易懂。

除此之外,还浅浅翻了一些书,包括 Fooled by Randomness,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Stoic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How to Live a Good Life: A Guide to Choosing Your Personal Philosophy. 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把书读完,读书的体验会好很多。喜欢上一本书也看时机。如果不太喜欢,放下它,换一本。或许以后会再次拾起,有更深入的认识。或许不会,也没有关系,还有其他那么多有趣的书呢。

练琴 #

学钢琴学了两年多,发觉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没有太享受那个过程。去年总结里也说到马友友,意识到自己对大提琴要喜欢很多。学钢琴主要还是因为模糊的小时候的愿望,好像也没有说特别着迷的曲子或者演奏。但大提琴一听就很喜欢。近一年来也一直远程上课,四月份打了疫苗就想着可以试一试大提琴。

学习弦乐和钢琴还是很不一样的。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钢琴主要难在识谱、手指的灵活度和双手的配合。在弹曲子的时候,老师也会教我去听钢琴家的录音,让我去模仿,但在电钢琴上其实很难听出细微的差别。所以总体给我的感觉还是以练习熟练度为主。

大提琴的话我觉得更强调听音的能力。能不能听出自己是不是合调的,现在对我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一开始总是拉不准,自己还听不出来。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本身不适合弦乐,是不是我的耳朵就这么木,但通过练习的确有了进步。我觉得在大提琴上面进步要更虚一些,不那么立竿见影。弹钢琴的时候如果指法不熟练,多练一下第二天就会感觉好很多,但大提琴没有这么直接的反馈。经常是看不到进度条,或许这是为什么大家说钢琴的入门要简单一些的原因。

老师非常强调我跟其他人一起演奏音乐,课上有时间的话她会和我一起拉二重奏。弦乐相对钢琴也更容易和别人一起演奏,这点也是弦乐的优势。

我也才学了几个月,还在摸索和体验阶段。希望我能保持对它的喜爱,能长期学习下去。不过无论怎样,学乐器对我来说影响很大。我习惯性地怀疑自己,但通过每天的练习我能慢慢建立信心。老师也经常说要有节奏地练习,注重自己的呼吸,不要着急。又跟冥想和正念联系起来了。我以前总是很不耐心,学乐器教我和时间做朋友。

运动和冥想 #

今年虽然有偶尔去爬山,但不是我的重点了。我以前觉得爬山可以交友、摄影和运动,一举三得,但渐渐的好像只有运动的好处了。这样的话开一两个小时的车去山里显然是不划算的。我更多在楼下散步跑步,有时候听听播客,有时候就想想事情,也很舒服。跑步我以前一直觉得很痛苦,现在还在慢慢培养的阶段,从散步到慢跑,渐渐养成跑步的习惯。而且很重要的是,这些事情都是可以自己做的。我不需要为找不到人去爬山而苦恼和焦虑。希望下半年不仅有足够运动的时间,在运动量上也增大一些。而且健身房开了,还应该做一些力量训练。

冥想的话前段时间有些不在状态。不过冥想本身也没有好和不好的判断,只是我注意到我更容易被思绪带走。这或许是因为我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一是渐渐习惯了冥想,新鲜感减弱了。二是以前需要语音引导,现在觉得有些干扰,没有引导提醒自然在走神了也不容易发现。我现在的解决方案是,把引导和冥想分开来。开始前几分钟听一下 Radio Headspace,冥想的过程中就只是开一个定时钟。听听几分钟的音频也是让我静下来的很好的方法。总之遇到这种“瓶颈期”,最重要的是 “show up”,每天几分钟都好,不要停下来。

工作 #

去年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觉得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和与人打交道还挺有意思,今年这样的感觉似乎也减弱了。可能是得到了锻炼之后现在的工作对我来说没有太大挑战,也跟手头的项目因为外部原因拖了很长时间都没做完有关,有时会觉得打不起精神来。

从知乎上 KnowYourself 的回答中了解到了 ikigat 的概念,我现在做的是世界需要的和有报酬的,也算相对擅长,但不能说是我热爱的。有很多人热爱写码本身,我以前也对新技术有一定的热情,但现在对我来说这些技能更像是一个工具,我想用它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把它应用在我关心的领域,我会更投入吗?我想了一想,有可能是做一个好用的小产品,像 bear 这个 app 我就特别喜欢,也有可能放在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领域,环境、教育、医疗这些可能会是我感兴趣的。当然这还是要试一试才知道。就像前面说的,有人对工作很悲观,觉得应该想办法减少工作时间,我目前还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毕竟要尝试一下再弃疗吧。

最近远程工作也逐渐成为趋势。疫情之前其实就有一些公司 remote 了,疫情更是加速了它的发展。像最近公司说所有人每周可以两天不去公司,每年有一个月可以完全远程,估计也是受到了那些能提供更灵活工作方式的公司的压力。如果工作地点可以随意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尝试 The 4-Hour Workweek 里面所说的,每隔一段时间在不同的地方待待。世界这么大,很多地方我还没去过,以这种方式去深入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想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

社交和心态 #

社交方面,因为开始写 newsletter,认识了一些国内的创作者。来美国五年多,对国内的情况了解的挺少的。每次回国和同学聊天,好像主题都类似,加班加班加班,还有无形的社会压力。这让我对国内同龄人的生活产生了一种刻板印象,不过这些创作者给我呈现的生活还挺不一样的。尝试用了他们推荐的「即刻」 app,给我的感觉跟微博上的确很不一样。不过不太使用社交软件一段时间了,有些不适用,还是容易沉迷。我很喜欢之前相对安静的一个人看书写字的感觉,但我觉得最终的目的还是多和人交流。Derek Sivers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说他每个人的邮件都会回复,曾十天回复了 6000 封。不仅通过这些方式能建立弱关系,他说他最亲近的朋友也是这样认识的。我希望自己能摸索一下找到一个平衡。

前段时间做了 Ray Dalio 和 Adam Grant 设计的 PrinciplesYou 性格测试,是认识自己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有一点对我很有帮助的是,除了每种性格的优势,它还给出了提升的建议。比如说和我最匹配的 Explorer 类型,需要 “maintain focus and direction”,是对我很好的提醒。

性格测试

今年的心态也一直都不错。从日记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基本上没多少情绪,很多都是在讨论做事情。去年还在对自己说要找到一件可以自己一个人享受其中的事情,现在算是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当然也感谢冥想的练习,让我学会放下转瞬即逝的情绪。


总结一下,下半年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1. 保持读书写字的节奏,继续对写作、学习、健康等课题的研究
  2. 同时平衡和社交的关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3. 继续探索大提琴的学习和音乐方面的领悟
  4. 运动上慢慢增大强度和类别

虽然疫情还因为新的变种而肆掠,但至少大家都打了疫苗了,生活也渐渐回到之前的样子。很感谢前段时间找我出门的朋友。希望下半年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