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03: 写作的两个思考

哈佛教授 Daniel Gilbert 曾在推文中分享了他的 “优秀写作原则”。第一条是 “追求三个目标”:

  1. 清晰度(Clarity)
  2. 吸引力(Engagement)
  3. 其实没有第三个目标

对我来说,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思考。追求知识是我的目标,所以清晰度很重要,因为清晰的写作就是清晰的思考。但在吸引力这块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更多在意我写的东西是否正确,而很少去琢磨怎么讲好一个故事——我发现自己不太愿意专门为了增加吸引力而去做这件事。

这似乎跟 Morgan Housel 的观点不太一样,他有句话说 “最好的故事获胜” (Best story wins)。我也知道——最近看了《林肯》电影,我发现林肯总是通过讲故事来说服别人,而不是讲道理。我们确实更容易被故事所打动,如果让我读很干的信息,而没有例子,我对知识的理解就要差很多。

但即使这样,我目前依然没有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讲好故事。这是我的第一个困惑。


另一个问题是,我该发布多少内容。

我很佩服像 Seth Godin 那样能每天发一篇文章,我的写作习惯也很受 Andy Matuschak 的影响,他提倡 “保持车库门打开”(Work with the garage door up),也就是公开学习和写作。Visa 有句口号 “多产到自己都不认识”。

而另一个阵营是 Paul Graham,他建议你不必发布你写的每一篇文章。Derek Sivers 讲他尝试过每天发布,后来觉得这不适合自己。

我经常受到第一类人的启发,觉得自己应该发布更多的内容,但我感觉自己更像第二类人。

我之前想过私下写作的重要性(相比什么想法都要发出来):“如果你一开始就公开写作,外部激励可能会潜在转移你的目标。你可能会关注那些并不重要的点赞和订阅量,而不是花时间去深入你的思考。”

但我最近意识到,如果我的目标是增长知识,那反馈和批判很重要。把我的想法公之于众,更有助于检验我的想法。Richard Hamming 在他的著名演讲《你和你的研究》中讲,“虽然闭门造车的人似乎更努力… 但他们好像总是在做一些稍微不对的事情…” 而且对我来说,把想法公开也能作为和别人建立联系的一种邀请。

所以这是第二个问题:是多发布还是少发布?


我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有一些想法:

1/ Daniel Gilbert 的最后一条写作原则是 “别刻意,唯一值得拥有的风格就是你自然说话的声音。” 或许目前的风格就是我的风格,我不必非得像别人那样。

2/ 我对创造吸引力的心理障碍,可能来自太多人刻意设计内容以提高点击率。这对我来说过头了。一种健康的吸引力可能并不是忽悠人,而是让内容更加有趣和印象深刻。我相信 Morgan Housel 之所以那么写,也是因为他自己觉得那样很有趣,而不是强迫的结果。

3/ 目前我觉得还是每周发布一篇比较好,似乎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或许我会试试在社交网络上多发一些。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