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奇旅/
Writing is an education in editing out the ego
亲爱的朋友,你好!
标题这句话是一个月前在 Steven Pressfield 的 Nobody Wants to Read Your Shit(豆瓣) 这本书读到的,后来一直在脑海里回想。整个句子很长却耐人寻味,我一般都会翻译一下,但水平有限这次实在不知道如何翻译是好,直接附原文好了:
If it’s our soul that we’re talking about (rather than just What We Write), then our passage through the varying disciplines of this life, if we’re truly paying attention, is an education in editing out the ego, in stepping away from our fear and self-concern and aspirations for recognition, for material rewards, and for earthly payoffs, until we move into the realm of the gift, where what we offer is for the reader’s good and not our own.
写到 20 期了,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来反思一下写作本身。
为自己而写 #
很幸运的是刚开始写的时候就读到这个建议。这听起来和上面那段引用里的「为读者的好」(for the reader’s good) 相矛盾,我试着理解一下。
为自己而写的第一层理解是「写自己感兴趣的」。有句话说「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只有写自己喜欢的内容,才能保持热情,把这件事持续做下去。
第二层理解是「写自己想读的」。虽然我们写的最终要给别人读,但这么想的话操作起来很难。我们自己的品味是一杆很好的标尺。Morgan Housel 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他说他评价自己写得好不好的方法是问自己是否喜欢这句话或者这篇文章。另一个类似的说法是「写你的朋友想读的」。Tim Ferris 被问到为什么他十年前出版的 The 4-Hour Work Week(豆瓣)到现在还是亚马逊上引用最多的书,他说如果要给出一个解释的话,他觉得是因为他当时是特意为两个朋友而写的。内容和语气都非常个人化,后来很多人告诉他「这本书就像专门写给我的」。这层理解用 David Perell 的话总结就是要为某个具体的人而写。
为某个人而写,让我们写作有了重点。写作的本质是讲故事。William Zinsser 在 On Writing Well (豆瓣)里说得很形象:没有人想听一个旅行归来的人事无巨细地描述迪士尼乐园的每一个项目,或者告诉我们大峡谷很棒,或者告诉我们威尼斯有运河。如果迪士尼的某个游乐设施卡住了,或者有人掉进了那个很棒的大峡谷,那就值得一听了。
第三层理解是「为大我而写」。Write for yourself 也可以说成 write for your self,而不是 write for your ego。Self 和 Ego 用中文或许可以翻译为「大我」和「小我」。「小我」从内看外,而「大我」由外看内。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了。常年记日记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回看以前写的,状态好的时候都是在谈事情、谈理想,而状态不好的时候都是在说情绪,玻璃心,碎碎念。日记都是为自己而写的,但连我自己都不想再去读以前那些碎碎念。如果说「大我」太抽象,那也可以说是「为未来的我而写」。Steven Pressfield 解释书名 Nobody Wants to Read Your Shit 是什么意思,他说没有人想读你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容:
None of us wants to hear your self-centered, ego-driven, unrefined demands for attention. Why should we? It’s boring. There’s nothing in it for us.
写掉自己的 ego #
如果说前两层理解是可以直接应用的技巧,那第三层就是需要用一生修炼的功夫。
有时候写作中的 ego 不是那么好觉察到的。我一开始为了把自己的想法凑成一篇文章,会刻意去找一些科学文献来支撑我的观点。我写得不流畅,估计别人读起来也不流畅。后来我意识到,我的引用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你看别人也这么说),但引用应该是为了深入观点。一个为 ego 服务,另一个为内容服务。
订阅了一定时间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常常引用相同的作者和书籍,有时候一本书的内容我要写好多期。心里总是有一些声音:别人会不会以为我只读过这些书,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也就这个水平。我当然可以给出很好的解释,引用斯多葛哲学家 Seneca 的建议,反复阅读少数的有智慧的作者,来让自己也显得很有智慧。但事实是,我以前一年连五本书都读不到,之所以反复用相同的引用,是因为它们都是我最近一年读的。我只是一个初学者,stay foolish.
不过,当订阅数变多了谁都有这样的压力。Ali Abdaal 在最近一期 newsletter 正好也聊到了他担心有一天大家对他的视频不感兴趣了(这一期还没有发到他的网站上)。Shane Parrish 说到有一些 Impostor Syndrome 也是一件好事。Steven Pressfield 在 The War of Art 有句话说,「如果你发现你问自己“我真的是一个作家吗?我真的是一个艺术家吗?”,那你很可能就是了」。
在和文浩聊天的时候,我说我好像不太能像你那样把自己的困惑和探索的过程写出来,我写的都是我自我感觉比较清楚的事情。他说了三个字:「做自己」。在这之后我写东西就顺畅了很多。
P.S. 文浩的《事不过三》是为数不多的我每周定时刷邮箱等更新的 newsletter,推荐在这里订阅。他最近的一期也在谈写作,我特别喜欢他将写作的「真」解释为:真实、真挚和真相。
写出自己的风格 #
就像 ego 要在不断写的过程中觉察,自己的风格也需要这个过程来培养。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umbling on Happiness 的作者 Daniel Gilbert 分享了他整理的「优秀写作法则」,关于写作风格只有一条:「别尝试,唯一值得拥有的风格就是你自然的说话声音。」(Don’t try. The only style worth having is your natural speaking voice.)
文字风格的变化很难描述,但可以用我 newsletter 的形式变化来理解。我一开始也不知道以什么形式写,在参考了一些别人的 newsletter,决定采用文章加推荐链接的形式。Atomic Habits 的作者 James Clear 在写书之前就是每周发布两篇高质量的文章,我很受鼓舞,我想我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应该可以一周写一篇吧。可是后来发现当我把积累了一段时间的内容写完之后,我没有那么多东西写了。后来又发现为了推荐一些链接我有时要刻意地去读文章,但我希望自己主要以书本为信息来源。后来我又发现自己总是有几个固定关注的话题,每周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目前 newsletter 主要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分成两部分:1) 一篇短文。这周有想法就写成一篇文章,这周没有就分享一下读书笔记。不刻意,没有字数要求。2) 几个固定的栏目,比如「觉察当下」(正念)和「关爱自我」(健康),这些本身就是我自己实践的课题。这样的设定能让我持续地写下去。
你发现了,找到自己的风格还是要为自己而写,还是要做自己。Seth Godin 说,「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讲的那些故事,是因为我们经历的痛苦、怀有的希望、赖以生存的梦想。选择那些内容来写,具体地写」。我想说,你是怎么生活的,你就应该怎么写作。
写作就像一场认识自己、创造新自我的旅程。Austin Kleon 在 Show Your Work(豆瓣) 写道,不要把你的网站看成是一个自我宣传的机器,把它看成一个自我发明的机器。我经常提起 James Clear 的一句话,「你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对你希望成为的人的投票」。别停下来。
===
除了以上内容,我还总结了这五个月对写 newsletter 的认识。如果你也是创作者或者考虑加入,或者只是对“创作幕后”感兴趣,可以在我的博客上阅读。如果你有收获,欢迎把这个链接分享给更多的人: weichen.blog/beginning
感恩时间 #
写了 20 期内容,我最想感谢的就是你们了。在写 newsletter 之前我在博客发了一些文章,当时的感觉就像 David Perell 在 The Ultimate Guide to Writing Online 一文中描述的,「在没有读者的情况下写作会让你觉得自己隐形了。你觉得自己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大喊大家,没有一个人在听。」
很感谢每次打开邮件的你。我记得有一次觉得挺累的,但发布后的两小时内就看到有超过 20% 的读者打开了邮件,心里瞬间觉得很暖。
尤其感谢愿意花时间给我回信的朋友,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有信心接着写下去。
今年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一系列交易,有些人是为了建立关系。你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拥有伟大人生的唯一途径是从关系而来的。 Some come at life as a series of transactions. Some come at life as about building relationships. You can have a successful life doing transactions, but the only way to have a great life is on the relationship side. (source)
于我而言,写 newsletter 就像在和你们构建一段关系,我收获了很多,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