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生活奇旅/

面对不中听的话

亲爱的朋友,你好!

上一期提到了我把那篇关于工作的文章发到某论坛后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评论,感谢回信安慰我的朋友们!你们温暖的回复让我想起 Derek Sivers 有一篇文章说他不喜欢社交媒体,大家都在晒,但他的收件箱很好,里面只有他喜欢的人,可以单独联系。「大部分时间我不浏览网页或者刷任何应用,我只是写作,给朋友发短信,给朋友打电话,查看电子邮箱。这就够了。」我还挺向往这样的生活的。

话说回来,当我们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出来给全世界看,总会遇到一些阻碍。这一期想和你聊聊我从这个问题想到的几点。

===

不友好评论背后的逻辑 #

有一些评论是跟作品搭不上边的嘲讽,就直接忽略好了。Steven Pressfield 在 The War of Art 说,「专业的人不能允许别人的行为来定义他的现实,明天早上批评的人就走了,但作者仍然要面对一页空白。」

还有一些是对内容的吐槽,有人评论「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样的话让人不舒服,但可以猜测背后的原因。很多人在论坛上都是快速浏览,他可能一下子没看懂,就把感受毫不顾虑地说了出来。又或者是文章的内容是他没怎么想过的,毕竟论坛里大部分文章都在教人做事的技巧,很少谈论思维(mindset)。

如果这样想,那样的吐槽也不无道理。抱着学习的心态,可以问自己:我能不能一开始就给读者设定一下这篇文章是在讲什么的期待?我能不能把观点表达得更清楚一些?我能不能把内容写得更有趣一些?

Morgan Housel 总是能把一些大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还有趣,他分享过他对写作的几点思考:社交网络让人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你只有五秒钟来赢得注意力,谁能用更少的文字传达更多的信息,谁就赢了。他还说「一个很有用的技巧是,写出别人从直觉上知道,但是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这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读者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又不需要花太多精力来质疑它是不是正确的。」

林黛玉式的困境 #

对于日常沟通也是如此。当我们对问题想得越深入,就越容易听不进外面的声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吴军博士在《见识》中称之为「林黛玉式的困境」。他举了一个极端但很形象的例子:

你在公司里遇到一个骂街的泼妇,你也没有招惹她,她对你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对此我们有三种做法:一种是骂回去;一种是装作没听见;但是我会采取第三种,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她没缘由地骂我,或许她就是一个疯子,那么我以后走路躲她远点,也算接受一个教训;或许她真的有一个骂我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不仅理解了她的问题,而且对人性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他总结说,「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立即开启寻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

杯子是半空还是半满 #

我们常听到的一个道理是,要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我一开始对「杯子半空还是半满」的理解只是从心态层面的。但后来发现事情的两面性是一个事实,没有什么是绝对好的,也没有绝对坏的。

Morgan Housel 的另一篇文章《完美主义的伤亡》(Casualties of Perfection) 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自然界的例子:更大的狮子可以杀死更多的猎物,但它也变成了猎人射击的更大目标。一棵更高的树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但也更容易受到大风的伤害。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曾一切都是围绕学习成绩而优化,这在国内的环境下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到了国外,没有了排名,甚至没有班级的概念,我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当我们对某个单一的目标优化之后,会忽略其他能力的发展。环境一变,原本有帮助的东西反而会造成危害。机器学习里说的「过度拟合」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说到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创伤。我以前也喜欢读心理学的内容,发生了什么事情总习惯于怪罪以前的经历,但也正是那些经历成就了我们。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这很不好,但也正因为如此,别人交给我的事情我总是很认真地对待。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就可以想办法利用它,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要轻易下承诺。

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的道理:人的性格不分优点缺点,它们只是特点。正如爱和恨是硬币的两面,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去爱。

想到了两本书 #

这个话题好像越写越远了,但还是想提一下我读过的两本回忆录:Trevor Noah 的 Born a Crime(中译本 《天生有罪》)和 Tara Westover 的 Educated(中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他们在童年经历了我无法想象的挫折,但都能用正面的角度来看待。

在读 Educated 的时候我一直气愤 Tara 为什么不尽早远离她爸爸。后来读到比尔·盖茨的书评,「他们全家,包括她的爸爸妈妈,都精力充沛、才华横溢。无论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都会去追求。」我才意识到我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她父母的优点。书评接着说,他们有三个孩子都成为了博士,「他们的童年一定给了他们某种韧性 (toughness),让他们坚持下去。」

在 Born a Crime 里,Trever 感激他母亲把他从车里扔了出来而救了他一命。他丝毫没有怪罪这件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母亲在自己的车坏了后依然坚持去教堂,哪怕要乘坐危险的巴士。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责怪别人(我想起知乎有个问题是「我开了一次窗室友的猫跳下去死了,现在室友来怪我,这真的是我的错吗」),但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背景和经历来看,往往都是有道理的。Trever 的母亲原本只是虔诚地想去教堂而已。

推荐这两本书给你。这一类书我读的不多,还有好的欢迎回复邮件推荐给我。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前几天我的文章《写了 20 期 Newsletter,我有这些想和你分享》 被少数派推荐到了首页,看到有朋友评论说读了之后也开始写 Newsletter 了,很开心能帮到大家。

从开头你知道我很喜欢用邮件交流了,有任何想说的请大方地回复本邮件告诉我吧。

下周见, 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