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没有答案
朋友,你好!
上一期谈到了「生活奇旅」的原则,其中的出发点是「追求幸福是最终目的」。虽然我说「幸福」的具体含义可以由自己来定义,但我好像还是给了一套很明确的方法论,好像在说「当我有健康、财富和智慧时,我就幸福了」。
我有些这个意思,因为这些是我目前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探索的过程也给我很大乐趣。但我又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么说又掉入了「等到XXX,我就快乐了」的逻辑,好像在说人生之旅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
请让我尝试在这期内容里多说几句。
电影《心灵奇旅》里,Joe 因为一个小失误就掉到了一个叫 “the Great Before” 的地方。很多人说过接近死亡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们。我没有切身体验,但有好几次颇为真实的想象。
我刚来美国的一段时间状态非常不好,可以说「很颓」,也可以说「很丧」。每天晚上想着要改过自新,但第二天早上却还是起不来。
有一天大家都在转发一则新闻,离我不远的洛杉矶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那天的阳光如往常一样刺眼,我站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等公交,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场景:一辆黑色的车从拐角窜出来,车门打开,一支枪对着我,把我击倒。
我可能就这样死去了。就在我懒散度日之时。
这个世界好像有我没我都一样。
我不要这么庸庸碌碌地就过去了,我应该做点事情。
那一刻我突然醒悟过来了。
去年疫情爆发时,对病毒的恐惧弥漫在空气中,或许大家都想过这个问题。
就像我们说成功不是目标,健康、财富、智慧和有趣这些也不是目标。我只能说这些是我目前希望自己每天做的功课。因为一旦把一个东西当成目标,我们就会想怎么更快地达到它。
我曾经骄傲地用「最大化」这个词来总结我的大学四年:我要最大化我的时间,所以我要做很多事情;我要最大化我的经历,所以我要从每一个经历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但对于生活这个复杂体,优化了这部分,就忽视了那部分。环境一改变,花了很长时间最大化的东西可能毫无用处,甚至起反作用。
不光是环境会变,人也会变,哪怕我们自己也不相信。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叫做 「历史终结错觉」(End-of-history illusion),说的是人们能意识到自己过去改变了多少,但却常常低估自己未来会改变多少。我们的个性、渴望、目标都会变。两年前我每个周末都流连于大山之中,觉得那是唯一让我快乐的方式,而我现在居家读书写作也能心满意足。
如果事物都在变化,那我们的人生之旅,到底要往哪里走?
我当然没有答案,但能想到几个思考的角度。
一、往哪里走都行,只要是朝着你认为是幸福的地方。幸福可以是一块披萨和一片落叶,幸福可以是跟你爱和爱你的人在一起,幸福可以是让公司上市,幸福还可以是让人类移民到火星。幸福可以是活在当下,幸福甚至可以是承受痛苦。
二、幸福不是关于「一个」目标、「一个」终点、「一个」人。就像有很多事情组成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感到幸福。幸福可以是多个定义的共存体,幸福往往多维度而且含义丰富。
三、人生之旅往往不是按照某个既定的旅行攻略,提前复制一张地图,在别人圈出来的地方打卡。旅行不一定要有目的地,只需要清楚前进的方向。人生之旅就像绘制一张不曾存在的地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
四、绘制地图的目的不一定是让地图多大、让地图涵盖更多的地点。绘制地图的目的可以是绘制地图本身。
五、因为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停下来,都希望这张地图都是我们想要的样子,不留遗憾。
读到这里你可能一头雾水,或者觉得我说的自相矛盾。抱歉我没能写得更清楚一些,但有矛盾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F. Scott Fitzgerald 有句颇为著名的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比如说,你在对事情感到绝望的同时,还要能够下决心让事情变得不一样。」
无论多矛盾,我们还要继续生活。
《心灵奇旅》中,22 在 “the Great Beyond” 想破了脑袋都找不到火花。只有她真正体验过生活,她的火花才被点燃。
与其纠结于脑海中的矛盾,不如拥抱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