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57: 大事小事、日落、梦寐以求的生活

朋友,你好!

这里是「生活奇旅」的第57期,每周和你分享七件小事,一起设计更健康、更富足、更明智和更有趣的生活。

#

我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在小事上很犹豫,而对大事又过于仓促。

不过退一步想,「小事」的标准是什么?「大事」又应该花多少时间来决定?

一个方法是把决定放在「影响力」和「可逆性」两个维度来考量。

这样分类后有几点启发:

1. 对于第三象限(影响力小又可逆转)的问题,应该尽快决定。比如在超市买哪一种面包,或者订哪一个酒店。类似「买你买得起的最贵的」这种说法能加快决定速度。

2. 对于第一象限的,越慢决定越好。这么做是为了保持选项,因为推迟能给我们更多时间来获取信息。

3. 有些事情做一次影响力小,但是重复多了影响力很大。比如吃什么和怎么花时间,这些事情也是不可逆的。

4. 想办法把其他象限的问题变成第三象限的。如果要买大件商品,与其花很多时间看网上的测评,结果买来却不喜欢,不如选择可以轻松退货的产品。

5. 把不可逆的重要决定分解成第三象限的小决定。比如要换行业的话,可以从小事开始尝试,先找低成本的机会试试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来源:The Decision Matrix: How to Prioritize What Matters

#

前天看到日落很美。突然意识到我很久都没有拍日落了。不是没看到好看的,而是没有那种「不拍下来就难受」的状态。

之前听一位风光摄影师说,要是他在餐馆吃饭但是窗外晚霞一片红,他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不过后来他领悟到,天气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他更愿意去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

我在想,很多时候看到美景,或者吃到好吃的,往往只是停留在「哇」那一开始的感受,然后就开始拍照修图分享,而很少去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到底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日出的美和日落的美一样吗?昨天的日落和今天的日落一样吗?这一朵染红的云和另一朵一样吗?

有位朋友说的很好,比记录照片更重要的,是记录我们内心的感受。

#

研究者 Andy Matuschak 有一个观察:「在做月度总结的时候,我经常对自己很失望。所有事情都比预想的时间长。但是在做季度总结时,我却经常很惊喜。三个月前XYZ都不在我的计划里,但是现在我都做完XYZ++了!」

与之相反的是,每天为各种事情忙个不停,感觉很充实,但是一晃眼,好几年就过去了。

「如果你能把事情都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来,都可以打勾完成,又有多少是真正创新的呢?」

对于开放性的事情,他建议设定两种目标:短期设定「行动导向」目标,中长期设定「结果导向」的目标。比如,每天读书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记笔记?怎么记最有效?怎么知道读的书有没有用?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每周和每月反思,是否更接近自己的大目标了?哪些行动需要调整?

来源:Satisfaction and progress in open-ended work

#

「我有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你现在正过着梦寐以求的生活。坏消息是,做这个梦的人很可能不是你自己。」

不论你现在的生活再糟糕,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想过上你现在的生活。找到这些人的一个方法,是到极度贫困的地方看一看。这些人的年收入可能还没有你买奶茶花的钱多。别说实木地板了,他们家里可能连水泥地都没有,只是在泥土上搭了一个住所。很多人家里连水都没有,还要去外面打水。因为这些活多是妇女来做,她们在选择丈夫的时候还会以「我提着二十公斤水要走多远」为标准来考量。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另一个方法,是想象你会见你奶奶的奶奶。她很可能会为你的生活所惊讶──什么,你有抗生素能治愈致命的疾病?你可以飞到地球的另一边?你有一个掌上设备,可以跟遥远的朋友联系,还可以实时看到他讲话?而且在这个设备上,你还可以读到全世界所有的书?

有一个关于差距的幸福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你的不快乐来自「你已经拥有」和「你想要的」之间的差距。那么要快乐,就要弥补这个差距。大部分人弥补的方法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过,还有另一个方法,是想要自己已经拥有的。用这个方法的人不多,但是往往更有效。

有两个练习来让我们想要自己已经拥有的。一个是「负面想象」(Negative Visualization),想象自己失去已有的东西。二是「最后一次」冥想(Last Time Meditation),想象自己最后一次使用某个东西或者经历某件事情。

而想要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因为我们对当下的评判往往是相对的。要是问你周五怎么样,相比周六你可能很痛苦,但是相比周四你可能觉得很开心。

与其追求还过不上的生活,不如拥抱当下,为自己已有的生活而感到幸运。这个练习被称为「跨生命」冥想(Trans-life Meditation)。不再想怎么变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而是想象想过上自己的生活的人。想象自己生活在贫困地区,连冲水马桶都没有,或者生活在两百年前,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发挥想象力填充更多的细节。

练习完了,回到现实。你感觉对当下更满足了吗?

来源:You Are Living the Dream Life

#

David Brooks 在 《The Second Mountain》里谈到「职业」和(带有使命感的)「事业」的区别:

「每个人都知道找到一份职业和找到事业完全不同。如果你在想着职业,你的大脑额叶皮质在掌控(你的选择)。你先盘点自己的才能,自己擅长什么?什么样的技能有市场价值?然后你通过学习来提高技能。接着你看看现在的就业市场有什么机会,你会选择那个基于一定的时间精力,能给你回报最高的那个。你选好了路便朝着成功攀爬。这样,你将会收获到成功所带来的回报:自尊、别人的尊重、以及财务上的稳定。

而对于事业心态,你不是在「自我」(ego)的层面上思考──你不是为了更高的报酬或者让自己生活得更便利。你会刨根问底。某些事情或者不公会唤起了你内心最深层的东西,你会想义无反顾地去做那些事情。」

#

最近对做一个「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很感兴趣。听到一期播客很有意思,其中有一段话:

「我想要是在五年前,要是不知道我有没有地方住、有没有房子、或者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会非常焦虑。很多人听说我已经在外面过了14个月,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下一步是什么?你要去哪里?』

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现在这个答案对我来说完全没有问题。

这跟我的正念和冥想练习相辅相成。让我意识到心灵的平静不是来自有一个住所,不需要有一个我称为家的属于我的地方,而是将它转移到内心。平静不是来自于外在环境,而来自于内在。

我以前也认为需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但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很多人觉得总是在旅途中,不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会让人很焦虑,但从中也获得安稳的能力,对我来说是这份经历给我的极大收获。」

来源:How to be a digital nomad | Sam Corcos, Dr. Casey Means, Mike Haney, and Steph Coates - Levels

(如果你对此有什么好资源也欢迎推荐给我!)

#

我们总想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每当有人问 Derek Sivers,他总是回答,「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任何假装知道的人都不可信。」

「与其预测未来,不如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基本的事情上。那些难以预测的变化都只是它们的细节。」

来源:Nobody knows the future, so focus on what doesn’t change


好啦,希望对你有启发!

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请帮忙分享给你的朋友,这是对我很大的鼓励。你也可以直接回复这封邮件告诉我你的想法。

对了,要是你也生活在美国或加拿大,我建了一个 Discord server 让大家相互认识,感兴趣的话回信告诉我。

下周见,
炜晨

p.s. 以前城里住的时候拍过的一次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