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积极的内心是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朋友,你好!
这里是「生活奇旅」的第68期,每周和你分享七件小事,一起设计更健康、更富足、更明智和更有趣的生活。
一 #
你想要自己快乐吗?
没有人说不想,但我们的行动却常常背道而驰:明知道关注网络上的热点和争吵只会让自己更烦躁,但还要参与进去;明知道不该对身边的人发火、不该说那句话,却还是忍不住;明知道沉溺过去让人伤怀、幻想未来让人失望,但还是不能接纳当下。
不过也别怪自己,这真不是你我的错。人脑天生就有这些不好的习惯,因为人类能否保持好心情从来就不是自然选择所关心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了。
冥想和正念给我们选择的自由,让我们能够在动作发生前觉察到自己的意图,重新选择,而不像低级的膝跳反射一般,对所有情绪和念头都作出默认反应。
二 #
之前谈到可以把「能量水平」作为选择做什么事的标准。
有朋友说,这个能量水平太抽象了。
有一个很简单的角度:你喜欢和朝气蓬勃的人在一起,还是意志消沉的人?
我们的文化似乎不太注重个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会有人觉得,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乐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
但退一步想,你能为他人和世界带去些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内心的状态。如果你能觉察到自己的意图,放下对自我的保护,充分接纳和拥抱自己和他人,这是你能送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
三 #
回过头想一想,我以前也很少关注自己的能量水平。从做事的角度,或许是因为我只想着怎么样把事情做完,而不太注重把事情做好。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开头讲到他们的摩托车之旅:
「我们刻意避免按照固定的行程前进,宁可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个目的地更加惬意。现在我们在度假,想走一走支线,石子铺的乡间小路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其次才是省道,高速公路是下下之选。
我们想度过一段好时光,对我们来说『好』比『时光』重要。当你把重点转移一下,整个方式就都变了。
崎岖的山路虽然漫长,但对于骑摩托车却是一种享受。身体可以顺着山势倾斜,而不像在车厢里被晃得东倒西歪。车子少的路要更享受一些,也更加安全。没有广告牌或休息站的路要更好:路旁的树丛、地上的小草、园里的果树都几乎伸手可及,沿途有孩子向你挥手,也有大人从屋里走出来看是谁经过。一旦你停车问路或者想了解当地的情况,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比你想的要长:他们会问你打哪儿来,骑了多久了,滔滔不绝和你神侃半天。」
四 #
不过再细想一下,对能量水平的忽视还跟没有对比有关,即不知道能量水平高或低所产生的结果有什么区别。
比如要完成一份工作,我们都希望能完成得好一些,但好坏的标准不由我们判断,由老板或老师说了算。而对于大部分工作,包含很多重复,做得好和一般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但如果你试着去创造些什么,不管是写作、绘画还是解数学问题,不同精力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在我状态不好的时候写作,即使能敲出几个字,过后往往还得重新写一遍。
今年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許埈珥(June Huh)说他每天只能专注工作三小时左右。「他可能会思考一个数学问题,或者给学生备课,或者为他的两个儿子安排医生的预约。『然后我就累死了,』他说。『做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创意的事情,』──或者他不想做的事,比如打电话预约──『会消耗你很多精力。』」1
我觉得这里更关键的是,这杆评估的标尺在自己手上──如果你出于内在动力做某事,比如捣鼓一些你感兴趣的东西,你很清楚自己在什么状态下能做好,而不必等别人来给你做评估。
五 #
之前还谈到体验和概念:从概念上说蓝天就是蓝色的,但清晨的蓝天和正午的蓝天不一样,夏日的蓝天和冬日的蓝天也不一样。
这听起来有趣而无用。但我前几天意识到,这里的深层区别在于,体验是流动的,而概念却一成不变。
如果你把一只手抬起来放到眼前,你看到了什么?你会说你看到了手。
但你看到的只是光和影,是你想到了手。从概念上说,你现在的手和小时候的手没什么区别,但我们的身体一直都在变化。试试仔细观察这个物体的形状和每一个细节,你会发现这可能是你看过的最奇怪的东西。
应对情绪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关注你的实际感受。
当别人激怒了你,你可能立即吼了回去。但如果你在反应前感受一下身体,你感受到的只是一股能量,而不是愤怒,愤怒是你大脑生成的概念。
如果你继续带着好奇心体会那股能量,你会发现它慢慢就自行消退了。在实际体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恒久不变。
又比如你想公开写作,但你想起你上学时语文很差,打了退堂鼓。但语文不好也是一个概念,我猜以前你也写出过至少一篇高分作文,谁说你语文不好了?
而且,别让过去的你决定现在的你,因为过去的你是另外一个人。
六 #
关于正念,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讲过一段话:
「我的朋友约瑟夫·戈德斯坦 (Joseph Goldstein) 有一个类比,关于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是一种什么感觉。
他把这种意识的转变比作完全沉浸在电影里,然后突然意识到你只是坐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看着墙上的灯光跳动。在那一刻,你的感知没有改变,但这个魔法被打破了。
大多数人都在他们生活的电影中度过每分每秒。除非我们能看到这个魔法的另一面,我们只能完全受它摆布。这里的区别不在于获得了新的概念和理解,也不在于获取某种新信念以看清现实的本质。当我们能够充分觉察到当下的体验,觉察到下一个念头出现之前心是什么样子的,变化就会发生。」2
七 #
但凡要做出一些成就,都要跳出小小的自我。生物学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著有《寂静的春天》,在上世纪引发了全球环保运动,她这么看待写作:
「作者绝不能试图将自己强加于他的主题或角色。他绝不能根据他认为读者或编辑想要什么来塑造它。他的基本任务是深入了解它,从方方面面了解它,让它填满自己的思想。然后在某个转折点,它会鲜活过来,自己下指令,这时候真正的创作行为就开始了…… 作者需要学会静下来,倾听他的主题或角色所要讲述给他的内容。」3
经常有人问应该为自己而写还是为读者而写,这么看来,都不是。
好啦,希望对你有启发!
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请帮忙分享给你的朋友,支持我继续写下去。
下次见,
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