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生活奇旅/

算法、通才、反过来想想

朋友,你好!

正文开始前有一条重要更新:我开始写英文的 newsletter 啦!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过去的内容有很多是从英语翻译的。我的信息摄入以英语为主,事实上我自己写的笔记也是用英语写的。不能说我的英语写作有多好,但对我来说写起来更流畅一些(输入还是很决定输出的)。

还有另外的原因,是因为我生活在国外,很希望多认识一些这边的朋友。或者说,想通过英语写作,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一直很着迷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以前一直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始写作后认识了很多国内生活的朋友,我曾说,写作是一道任意门,这样的感觉很好。

这或许也会解除我的一些顾虑。毕竟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我想写的、想推荐的东西国内还接触不到,比如说我以前在少数派发的 Oura Ring,和之前说到的提供代谢水平监测的 Levels。虽然反馈还不错,但我总担心读者会不会觉得,「这个我都用不到,你为什么要告诉我?」有种在炫耀的感觉,让我觉得不太舒服。(或许只是我自己多虑了。)

你可能有一些疑问,我在下面回答一些。如果没回答到的,欢迎回复这封邮件告诉我。

你的英文 newsletter 会写什么?

我想了很久,后来意识到,还是得写我能写的。这意味着跟「生活奇旅」的主题差不多。

那「生活奇旅」还会接着更新吗?

会,至少目前没打算改变。

内容大部分会基于英文的内容。你可以读读这一期,我猜除了一点形式变化,内容上估计不会读出太大的差别。毕竟还是我亲手写的,不是机器随便翻译一下。(实话说,应该是「不完全」由机器翻译。以前有些引用我自己翻译实在头疼,会借助机器翻译,我再在那基础上重新写一遍。)

我也可以读英文,那我应该订阅英文的吗?

这个由你自己决定吧。我还在摸索怎么样比较好,目前的计划是两者的内容差不多,可能会有一些小差别,毕竟语境和受众不一样。还有一点考虑,英文的使用 Substack 发布,不运用奇妙上网技能的话可能看不到。不过我猜只要订阅了,就可以直接在邮箱里阅读(当然也没有微信订阅啦)。

怎么订阅?

你可以访问这里:https://weichen.substack.com/

目前有两篇内容:

如果你还有别的问题,请直接回信告诉我。

好啦,以下是本期正文。


拒绝算法 #

这周出去吃饭,点完菜后服务员问我:在等上菜之前,要不要先来一块咖啡蛋糕?

我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难以抵抗(还有一次是一上来服务员就端来一瓶起泡酒,问我们要不要试试)。虽然吃甜食或者喝酒让人开心,但我知道对身体不好。

推荐算法就跟这些服务员差不多。如果你在打开视频网站前没有想好要看什么,你可能会花很多时间看猫视频(不是说不应该看,如果你本来就想看它来放松的话完全没问题)。

还有些算法给人的影响比较微妙。当 Siri 给我推荐应用程序的时候(就是在主屏幕向下滑,会给你推荐几个 app),我很喜欢。可后来,我发现自己会在无聊的时候下意识做下滑的动作。后来我就关掉了那个功能。

不过,我们总是有控制权。比如说,关闭视频网站的自动播放功能,或者调整社交网络的时间线,只显示我们关注的人,而不是热门推荐。

关注人,而不是算法。这也是我喜欢 newsletter 的原因。


通才还是专才? #

这周读完了 David Epstein 的《Range 成长的边界》。很早就买了这本书,最近才拿起来认真读是因为有几个具体的问题:

  1. 什么时候应该设定目标和做计划,什么时候应该花时间探索新东西?
  2. 许多人生的重大改变似乎是偶然发生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探索吗?
  3. 怎么样将通用的经验转化为真正有用的东西,而不止是脑海中有趣而无用的事实?

从书里找到了这些答案: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你不确定你喜欢做什么,最好多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先试试,从中学习;而不是先做计划,再实施。「我们在行动中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来发现更多可能性。」

当你清楚了,你就可以全力以赴。书中引用的研究者说,「我们研究的那些充实有成就感的人们,确实会追求一个长期目标,但他们只会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才制定这个目标。」

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我们不确定什么适合自己的时候,确实可以多探索探索。不过当你清楚之后,留出一些时间来探索仍然是有价值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利弗·史密斯 (Oliver Smithies) 会在他的「周六早上实验」随意摸索一些东西。他说,「星期六那天,你不需要完全理性。」我一直后悔,要是以前上学时代能花时间学学「如何学习」,那能节省好多时间。

关于第三个问题,通才不只是抽象地阅读和思考,他们更会采取行动。书中提到一位领导者说,「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准备,我并没有打算成为一个领导者,我只是通过做当时需要做的事情来取得进步。」

当然,就像任何一本好书一样,不可能用几句话来概括。推荐你读一读。这里有我的英文笔记。


如果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 #

行动很重要,但思想实验也很有用。思想实验可以作为过滤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就不用做了(比如说,如果你知道某些事情违反物理规律,比如想减肥但还像平时那么吃,基本没什么成功的可能)。同时,思想实验还可以作为视镜,给我们新的视角。

一个思想实验是,与其想怎么得到你想要的,不如反过来,想象你已经得到了。对我来说,在三个方面有帮助。

回溯:你怎么一步一步到达?

问自己:如果你在一年后实现了你想要的,你具体做了什么?

在商业领域,亚马逊称之为「PR/FAQ」或者「反向工作」(Working Backwards),即在做项目之前,先写一份新闻稿。例如,「北京──2045年7月10日,X团队完成了……」,详细地写出做成了什么,为什么要做,是怎么完成的。

Shane Parrish 在他的决策课程里这么说:「回溯方法能让我们反过来搞清楚完成某事所需要的工作量,能帮我们克服过度自信的偏见。它还能让我们将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将想法转化为行动。最后,它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楚什么事情会造成阻碍。回溯法让我们能够提前预测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阶思维:然后呢?

我以前喜欢幻想,当我财务自由不用再为钱而工作了,我就会有多么开心。但后来我又想:那时候我每天干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我发现我没有什么喜欢做的事情。当没有了工作来占用我大部分的时间,我其实不知道我想做什么。

后来我想到,或许我可以写写东西。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要等到那时候才开始写?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

我们很容易被欲望冲昏了头脑。想象一下,在买了那个你一直想要的东西,或者升职加薪之后,你会有多高兴?

现在假设你昨天已经得到了它──这样的快乐会持续多久?你现在还会为上次买的东西兴奋吗?上次升职加薪之后,你实际高兴了多久?

如果上次就开心了几天或者几周,这次它们又能给你带来多久的快乐?

这个想法也跟 James Clear 在《Atomic Habits 掌控习惯》写到的「改变你的身份」有关: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成为那样的人──目标不是读多少书,而是成为读者;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喜欢跑步的人;不是学习乐器,而是成为音乐人。

正念:我们想要的已经在这里了

有时候也不必想象我们获得了什么能力。从正念的角度,与其想象有一天我们会变得更好(更乐观、更努力),不如放下这些想法,因为现在的我就已经足够好了。

当然,这不是想出来的,而需要切身体验。冥想就是一个方法。我以前写了一篇文章解释这个概念:「你想要找的答案,就在这里」。


这周我读了什么 #

🌊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著

关于奢侈:「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极大地有碍于人类进步。」

怎么成为哲学家:「做一个哲学家,不只是思想精微,更不是创立学派,而是要热爱智慧,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坦荡与富有信心的生活。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在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这周或许你也跟我一样,跟人工智能 ChatGPT 玩了很久,我实在是感到震惊。

不过我觉得不必担心人工智能取代我们。我们应该专注于把人类特有的能力发挥得更好。

Nat Eliason 在 What AI Can’t Write 写道,「我们通常通过阅读学习,但我们也阅读以确保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希望自己不是坏人,不是没有希望。我们想知道别人是否也感受到了我们不愿说出的那些黑暗、可怕的感觉,我们不敢说出来是因为害怕没有人爱自己。我们想感受别人的感受。但机器能让你相信你并不孤单吗?要做到这个,你需要经历一场值得品读的人生,要么你狂野地去冒险,要么你深刻地自省。」

👨‍⚕️ 在医疗建议方面,少即是多吗?Peter Attia 医生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科学的进步与不确定性。其中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很多在《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无穷的开始》一书中读到的许多波普尔思想。这本书并不好读,我试着每天读一点。


好啦,感谢阅读!如果你喜欢这期内容,请帮忙分享给你的朋友,支持我继续写下去。也欢迎直接回复邮件和我交流。

下周见,
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