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7: 一些想法和打算

首先感谢填写问卷的朋友们!特别是愿意花时间给我鼓励、建议和反馈的朋友。这几天想了很多,这期和你聊一聊。

提醒:内容比较长。

一、危机与化解 #

创作者听起来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帮助别人,还能养活自己。

除了大部分人并不能靠它养活自己之外,一件事做久了怎么都会没意思。

Mark Manson 在写个人成长方面很成功,他的书登上过畅销榜第一,还帮助威尔·史密斯写了回忆录,但过了几年他仍觉得自己被掏空。他意识到问题在于:

我写得越多,我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得越多,我变得越快乐、越成熟,我能写的东西就越少! ——The Creative Advantages of Ignorance

去年七月份我休息了一个月,原因也类似。我当时有种「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的感觉,所以休息后改成了「每周分享七件小事」的形式,写起来顺畅很多。

我当时给一位朋友的回信写道:

最近换了一种形式(从以前的写一篇文章为主,到现在的写写几条碎片摘抄和感悟),是因为写了一年,我觉得我想说的话都已经说过了,到后面写的要么是看到别人的问题(不一定真实)想提出自己的见解,要么是自己没什么经验(却要强行写成一篇)。

换句话说,我觉得我自己也需要有更多的人生经验、更多对真实世界的了解,才能继续输出真实的感受,而不仅是读来信息的打包。但让这件事情持续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和真实世界的接触,所以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继续更新下去。

二、新旅程新困难 #

所以我做了什么新尝试?

两个月前开始用英文写的周刊算是一个。我一直想认识更多不同肤色、不同成长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而写作是我熟悉的事情,我想可以从这开始。

当时的想法是,我先用英文写,然后可以很快翻译成中文发布在这里。

但事实是,「翻译」一词了过度简化了写作的内涵,我在做的实际上是重新创作。

写作不单单是把意思写出来,就像跟人聊天,有语气和肢体语言,我需要斟酌用什么样的词最恰当,我需要感受一句话读起来给人的情绪体验。我还需要感受语句之间的节奏。此外,我还要重新绘制图表、翻译引文等。1

比如,上一篇「如何转变职业」我先用英文写了近八小时,然后又花了五小时写成中文。按照每天只能有效工作三四小时的理论,光是写成中文就要花掉我一周近20%的时间。

What if meaning isn’t the sole purpose of the sentence?
What if it’s only the chief attribute among many, a tool, among others, that helps the writer shape or revise the sentence?
What if the virtue, the value, of the sentence is the sentence itself and not its extractable meaning?
What if you wrote as though sentences can’t be summarized?
What if you value every one of a sentence’s attributes and not merely its meaning?

对我而言,公开写作有两大乐趣:表达自己、帮助他人。而这种模式既没有表达自己(只是换一种语言),也不知道有没有帮到他人(没有反馈)。我不禁怀疑:我花这么多时间是为了什么?

更加要紧的是对热情的损耗,长此以往我必然会对写作产生厌烦。热爱是一件很稀缺的资源,我们要极力保护它。

三、转机? #

之后发生了什么你已经知道了:我做了一个关于付费的调查问卷。

下面和你谈谈读完反馈后的感受。

1. #

有读者担心我是不是穷得吃不起饭了,谢谢关心,我还好。

Derek Sivers 在 Shed your money taboos 感慨,每个人似乎都对金钱抱有奇怪的联想:

他们认为赚钱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别人那里把钱拿走。他们觉得你为自己的作品收费,你的作品就是虚伪的,只为了盈利。

但是 20 多年认识了成千上万的音乐人之后,我发现:

最不幸的是那些回避金钱话题的人。他们现在要么已经破产,要么需要一份精疲力竭的工作…… 最快乐的是那些发挥自己的价值,并自信地收取高价的人。他们清楚自己的价值,而且世界也同意,他们会为此感到深深的满足。而且这个过程会自行强化,你可以专注于成为你能做到的最好的艺术家,因为你已经找到了愿意奖励你的受众……

金钱只不过是一种中性的价值交换。如果人们给你钱,就证明你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2. #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 65 位读者愿意付费。大部分读者认为价值在于获得新观点和灵感,还有一部分读者认为有陪伴感,就像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2

很多创作者会提醒你,要把作品和你自己分开,别用它来定义自己。但是要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必须得倾注你的心血。

这说起来有些羞耻,但这不光是对「生活奇旅」的认可,更是对我自己的认可,或者说是对我诸多自我中其中一个的认可。还记得那个因为单一自我认同而想自杀的男子吗?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变成单一身份,但如果缺少证据,连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别只说相信自己,要创造证据。

3. #

如果你觉得那个问卷和改变很突然,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但有时候你不能什么都想清楚了再做。如果你读了上一篇 —— 先做、再想,抓住机会 —— 我不能光说,我还得按照我说的做。我不想只做一个创作者,我还想做一个实践者。

4. #

对,实践。

看到鼓励我的反馈我当然开心,但更让我开心的,是读者告诉我「生活奇旅」如何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生活。

一年前的这条反馈我现在都记得:

自从订阅了你的邮件,每周有很期待收到邮件的感受,也根据相关链接去看了一些书,重拾了一下阅读,对我还是有了很多影响,比如在睡眠和饮食方面。我坚持晚上10点睡和早上6点起床一段时间了,这是我最近比较大的改变。

还有读者前几天说:

《要钱还是要生活》那一期,我边看边做自己的计算,醍醐灌顶,对我的人生选择产生了一些影响。书是好书,但是是你的讲述让我可以跨过厚厚几百页的门槛,get到它对我自己生活和成长的价值。

如果你还没有看厌这个图的话,我再贴一遍:

以及这句话:「如果更多的信息是答案,那我们早就都是拥有六块腹肌的亿万富翁了。」

5. #

如果你发现自己阅读了很多免费的文章、存了很多资源、高亮了很多观点,但你依然有解决不完的困惑、不知道怎么做出改变,你已经对免费资源给你的影响有切身体验。

我越写越觉得,我们都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行动,缺乏的是行动之后的反思。

有读者建议我多写一些实操指导,具体怎么样做某件事情。但要知道,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3

你不仅无法了解成功需要的所有细节,就连成功者自己也无法分清运气所占的成分(当事人还不可避免会夸大)。

那些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它们将人们期盼的目标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这样的内容非常让人有启发。而当你实际尝试根据建议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们完全没用。它们遗漏了太多重要的细节。

但为什么这些伪装成可操作的建议会被人们一再推荐呢?两个原因:

第一,大多数人从来不对他们接收到的建议付诸任何行动。由于这些建议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此从未付诸时间的人会以为他们获得了巨大的价值。他们会点赞、会为这些书、文章、播客热情满满地写下评论。

第二,对于那些少数真正实践了的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而这时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成千上万的人都给了五星好评,那只可能是我太笨了所以觉得没用,对吧? ——No more Insight Porn

6. #

我的野心可能更大一些。我希望学习和表达的,不仅是某个特定的技能,而是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因为你怎么思考比你知道多少更重要

买到的技能可能一时有用,但退一步想,你真的需要那个技能吗?一年后它还对你有帮助吗?

你或许读过 Naval 超火的「How to Get Rich」,但不知道你记不记得最后一句话:「当你最终变得富有时,你会意识到这并不是你本来想要的。」

这也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我们能不能通过更好的思考,少走些弯路?

7. #

前面提到我觉得自己想说的都说过了,但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我一直想帮助大家写作,像《写了 20 期 Newsletter,我有这些想和你分享》那样分享更多的写作经验,但是我不知道大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有很多想分享的细节,但我不知道它们对你有没有帮助。

写作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切入点,一些动力。要么来自我的困惑、好奇,要么来自他人的问题。困惑是产生好观点的第一步

为什么《Atomic Habits》的作者 James Clear 以前能持续三年每周写两篇文章?他提供过一个线索:

(在这三年里)我在线下活动中遇到了许多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收到了成千上万的来信,并且很高兴知道我的写作正在为世界带来一些微小的变化。(来源

与人碰撞是灵感的来源,也是写作动力的来源。但是大部分中文读者没有写邮件的习惯,不熟悉的行为带来的阻力太大,写 Newsletter 的创作者收到的反馈太少了。

8. #

除了我不满足单向表达,想和你们做朋友,我也希望你们之间成为朋友。喜欢「生活奇旅」的人都很相似,我们都是热爱生活、寻求进步的人。

一个人如何改变和成长一直是我好奇的话题。最近越来越觉得,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在于改变环境,而环境的最大构成是人。

上一期提到了摆脱旧环境、建立新联系对重塑自我的重要性。这里再补充一个在《Working Identity》读到的有意思的例子:

在洗脑研究(身份改变的极端例子)中,标准操作是把受试者与所有以前认识的人分开,以剥夺他们旧身份的基础。如果经过了一天的灌输,允许受试者晚上回去接触他们熟悉的人,洗脑往往会失败。

当我们和熟悉的人分开时,我们都更具有可塑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外出上大学后会发生改变,他们与家人、以前朋友的互动减少了。

9. #

说了这么久,你可能看出来我认为有两件事是值得做的:

  1. 帮助大家行动,而不只是消费信息;
  2. 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交流,一同进步。

今后的打算大致如下:

  1. 「生活奇旅」的内容大部分保持免费,通过竹白平台发送,(差不多)每周更新;
  2. 付费读者可以享受免费文章的加强版,和不定期的付费文章;
  3. 付费读者还可以评论交流,除了我写的,每周还会组织讨论一两个话题,分享实践想法(我希望这样的社群是不焦虑不浮躁的);
  4. 借助和读者的更多交流,我可以探索更多提供价值的方法,例如我一直想帮助更多的人公开写作,也许会写更多文章,也许会通过课程的形式。

我会在下周发布更多细节和报名方式。海外的朋友不用担心,我会同时支持微信和海外支付方式。

如果你好奇什么是「不焦虑不浮躁的社群」,有几个想法:非即时通讯,不需要使用手机,没有推荐算法和其他干扰,而且比较简单。目前找到比较合适的可能是 Buy Me a Coffee,要是有其他推荐的平台欢迎告诉我!


  1. 关于写作不仅仅是把意思写出来,《Several short sentences about writing》提到: ↩︎

  2. 最有趣的一条反馈是,「读你的文章就像和朋友谈话,但我不愿意付费,因为这像朋友伸手向我要钱。」我好奇,你为你的「朋友」做了什么? ↩︎

  3. 不过什么东西有用、什么具有实操性真的因人而异。有读者觉得缺乏实践内容,有读者说方法论太多,还有读者觉得让人眼前一亮,干货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