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生活奇旅/

本周发现(合集)

这里是「生活奇旅」的一个专栏,关于当周我的一些发现和推荐。

107 本周发现 #

缺乏自由意识的影响 #

对于有没有自由意志的问题,不取决于这个世界是决定的还是非决定的。我还是更倾向于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这意味着什么,斯坦福大学教授 Robert Sapolsky 给了如下解释。

比如,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就不存在仇恨的基础(不再相信别人本可以不做伤害人的事情)。说仇恨没有道理,并不意味着爱也没有道理,Sam Harris 称之为宇宙中最美妙的非对称性。

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

波普尔批评本质主义 #

本质主义的危害还挺深的。在个人成长方面,常听到有家长说小朋友好坏/好傻/没天赋等等,而小朋友很可能没有分辨的能力,说多了就相信了。而所谓寻找 “真我”,也是在寻找一种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本质。

放在知识的增长上,本质主义表现在相信某个解释是 “终极解释”,觉得不必再进一步解释,从而也放弃了进步。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沟通 #

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in communication is the illusion that it has taken place. — George Bernard Shaw
沟通中最大的问题是产生了沟通已经发生的幻觉。 —— 萧伯纳

105 本周发现 #

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 #

这个说法很早就听过,可以叫 “强烈的观点,松散地持有“,和波普尔的认识论很吻合。才发现出处是 Paul Saffo,他在 2008 年写了一篇简短清晰的文章

让你的直觉引导你得出结论,不管它多么不完美,这就是“强烈的观点”部分。然后,关于 “松散地持有”,去证明你自己是错的。提出有创造力的怀疑,寻找相悖的信息,或者指向完全相反方向的线索。最终你的直觉会发挥作用,一个新的假设会从废墟中出现,准备再次被无情地撕裂…… 更一般地来说,“强烈的观点,松散地持有“ 通常是面对任何不确定性问题时可以采用的默认观点…… 下次在 party 上和人讨论有争议的话题时可以试试。这是一个优雅地发现新见解的方式,能避免那些声音很大,一无所知,却又不愿意改变想法的无聊家伙!

稻米与集体主义 #

是什么导致了东亚的集体主义文化?Robert Sapolsky 写道,

关于东亚集体主义的标准解释,是生态决定了生产方式:一万年的稻田耕作,需要大量的集体劳动来将山地变成梯田,需要集体种植和收获庄稼,需要集体建造和维护古老的大型灌溉系统。

一个有趣的例外证明了这个规则。在中国北部的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无法种植水稻,形成了更加个体主义的小麦种植过程。这些地区的农民,甚至他们的大学生孙辈,和西方人一样个体主义。一个超有趣的发现是,来自水稻地区的中国人会适应和回避障碍(有一项研究,如果星巴克门口有两把椅子,他们会绕过去);而来自小麦地区的人则会移除障碍(即,把椅子挪开)。 — 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豆瓣链接

Steven Pinker 谈相对主义 #

最终,即使是否认客观真理可能性,并坚称所有主张只是一种文化叙事的相对主义者,也缺乏他们信念的勇气。那些声称科学真理只是一种文化叙事的文化人类学家或文学学者,仍然用医生开的抗生素来治疗自己孩子的感染,而不是用萨满法师表演的疗愈歌曲。而且,尽管相对主义通常被赋予道德光环,相对主义者的道德观念取决于对客观真理的承认。奴隶制是一个神话吗?大屠杀只是众多可能叙事中的一种吗?气候变化是社会构造吗?还是说,这些事件中的苦难和危险是真实的——我们知道这些主张是真的,因为逻辑和证据以及客观学术研究告诉我们?现在相对主义者变得不再那么相对了。 — Rationality: What It Is, Why It Seems Scarce, Why It Matters豆瓣链接

英文原文查看这里

104 本周发现 #

💡 在开放式工作中寻找满足感和进展 #

我经常重读 Andy Matuschak 的这篇文章,他分享了如何将屁股在凳子上的 “行动导向目标”,与定期反思的 “成果导向目标” 相结合。

Scott Young 关于习惯与项目的思考也很有启发:

对于某些目标,习惯已经够了,而其他目标则需要项目。如果设定每天锻炼的目标,如果我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它最终可以变成习惯。但如果我决定参加马拉松,可能日常慢跑并不够。要赢得马拉松比赛,我将需要的远不止一个习惯。

📜 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

波普尔对三个世界的定义非常有趣:

  • 世界一是物理世界
  • 世界二是我们的意识体验
  • 世界三包含我们的理论和猜想,他将这个定义为 “客观知识”。

在《客观知识》中,他对比了不同的纠错模式,并强调了科学方法的价值:

我在科学中看到了人类智慧的最伟大创造…… 这与语言的出现,或者写作的发明是可比的…… 语言允许创造和迭代解释性的神话,而这通过书面语言进一步得到实现。但只有科学才通过非暴力理性批评,取代了生命斗争中对错误的暴力消除,并允许我们用世界三的非人格化论点,取代世界一的杀戮和世界二的恐吓。

🎁 关于可能性的一课 #

一直很喜欢 Benjamin Zander 的古典音乐大师课,看到他最近有一个新的 TED 演讲:Life Lessons from Beethoven’s Symphony No. 9。这让我想到了一段话,来自他的书《The Art of Possibility》(打算重温一下):

让我们设想,现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宇宙超越了这个可测量的世界,包括所有:无限的、创造性的和丰富的世界。可以每天不为生存而担忧,没有通常对稀缺的假设,一个人站在可能性的巨大空间中,以开放的姿态,拥有不受束缚的想象力去思考什么是可能的。

(还让我想到了电影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公开写作,是将一部分自我转化成硅基生命 #

Odyssey 最近每周都会分享一些想法,很有意思。他写的总是字字珠玑,就没法写摘要总结了,读读原文吧。

103 本周发现 #

📖 Die with Zero #

(中译为《最优解人生》,ChatGPT 翻译为《与零同归》)

在 “要钱还是要生活” 我提到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一书改变了我对工作时间的看法:你在用有限的 “生命能量” 来换取金钱。这本书则从另一面出发:你应该花钱来增加你的 “生命体验”。

我近几年受 Mr. Money Mustache 的影响比较大,可能有低估金钱价值的问题。即使我在辞职前,对于不是完全必须的东西我也会再三犹豫。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与其担心浪费金钱,我们更应该担心浪费生命。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记的英文笔记

📜 波普尔谈历史不会重复 #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非重复性的。当然,只要它是重复的,我们可能可以做出某些预言。例如,新宗教的出现或新专制的方式有一定的重复性…… 但这种基于条件性的预测方法并不会让我们走得很远。因为历史发展的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非重复性的。条件在变化,情况在变化(例如新的科学发现),与以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非常不同。 ——《猜想与反驳》

🧘‍♂️ 正念提醒 #

这周我再次意识到,保持正念练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好像很容易走极端,完全沉浸在在自己的头脑里,一个后果就是削弱对自己和他人的同理心。

有时候不去思考意义问题反而让人解脱。用 Oliver Burkeman 的话讲可以试试 “宇宙意义疗法”:

放弃那种必须在宇宙意义上产生重要意义的神一样的幻想,转而投入到一个真正在人类意义上有价值的生活中去。(来源

29 本周发现:The Learning Loop #

上一期从记录说到了经验和反思,这周正好看到 Shane Parrish 谈「学习循环」模型 (YouTube 视频)。

(我做了一个图,欢迎拿来分享。)

我们的经验来自行动,包括读书、观影和谈话。对这些经验加以反思,我们能把经验抽象出来,总结一些通用的原则,而这些原则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同时我们用行动来验证抽象出来的原则。

人们常忽略的问题是,第一,反思不够,直接跳到结论。错误的结论导致错误的行动,如果还对行动缺少反思,会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网上的信息多是抽象概念,诸如「改变人生的十个方法」、「某某某这么做,你照做就行了」,但它们不解释这些原则的来源,别人是如何通过经验和反思得到这些结论的。盲目照搬无非合眼摸象。

从创作的角度也很有启发。很多人不开始创作是觉得自己的点子没什么新奇的。点子往往是抽象出来的,但从这个模型我们知道,经验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把你的经验分享出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分享。这也是为什么 Austin Kleon 在 Show Your Work! 里说初学者的分享也有价值,因为专家写的内容很可能不能解答初学者的困惑了。

28 本周推荐 #

pluskid 的年终总结

关注 pluskid 的博客很多年了,他的总结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好好生活」。最开始身为学生的我被他的头衔吸引,MIT 计算机科学博士、机器学习框架 MXNet 的早期开发者、Google Brain 的科学家。但到头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才是吸引人的原因。

这几年我对他年终总结的看法也有改变。以前觉得「他好厉害,能如此高效利用时间,我也要像他学习多做点事情」。现在的认识是,他不是「为了效率」或者「为了多做事情」,而是「因为喜欢做」而做。

说到今年的这篇总结,对我有启发的几点:

一、他对饮食和营养学的看法。之前的「生活奇旅」里写过我对这方面的探索,他说他的态度是「大部分营养学的研究和结论都不太严谨,其他变量因素太多,还有各种集团的利益之争(例如糖和脂肪之争),建议『只吃某些东西』的感觉不注意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最终就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尽量循环混着吃不偏颇最稳妥。」这个总体上我是认同的,但有很多细节需要商讨,比如每天蛋白质吃多少、吃什么样的蛋白质等。去年我对饮食有一些探索实践,希望今年能从理论上学习更多。

二、手机使用时长的分享。我自以为我近期使用手机很少了,但对比我的屏幕使用时间和他的我还是感到惭愧。他说他觉得自己有些「成瘾」,分析了一下使用时间,平均下来每天使用一小时,pickup 30 次。

三、关于游戏玩家的表述:「我觉得随性玩家和认真玩家的区别并不在于游戏设备,而是思维方式,前者会为了某个具体的游戏而玩,而后者会主动思考『下一个游戏玩什么』,并为了玩而找到某个具体的游戏。」认真做事情的人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四、他还谈到公司「人员的流动性持续飙升」。我所在的公司也是这样。疫情带来的工作方式的改变也对我自己有很大影响,让人换了一个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点以后再聊。

他的总结都很长,不用有阅读压力,我一般也是挑感兴趣的部分读。

26 推荐与发现:我行日夜向江海 #

这期内容的灵感要感谢好几位读者给我的回信。谢谢丹,让这部分的小标题这么诗意,还给我推荐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好运设计》。「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现实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

我还想给你推荐 Derek Sivers 的新书 How To Live。书中包含 27 个对「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正确,却又相互矛盾。书不厚,两个小时就能翻完,但需要一些时间来沉淀。Derek 今年 52 岁,他聊生活要比我靠谱很多。

不好意思我可能将这期写得有点沉重,但或许年末也是思考这些问题的好时机。Austin Kleon 在 Show Your Work! 推荐我们每天早上读一篇 Obituary。说到讣告我们总想到死亡和悲伤,最近看了一部关于《纽约时报》讣闻记者的纪录片 Obit,他们说,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说我们在写死亡,但实际上我们写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

17 发现与推荐 #

Books for mindset. Quiet time to think for strategy. Conversations with successful peers for tactics. — James Clear

现在信息来源太多了,书籍、文章、播客,我一直没想清楚如何分配时间。这条推文让我意识到,要改变思维模式,全面地了解一个领域,还是得读书。拿我最近读的两本书来说,Your Money or Your Life 作为 FIRE 运动的开山鼻祖之作,比网上碎片化的博文要深入很多(为什么,而不仅是怎么做)。How Not to Die 这本书也让我更清楚食物对健康的真正影响。所谓「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读书是能把「知道」变成「懂得」,进而影响「行动」。有了基本的框架,就可以读读碎片化的信息(文章、播客)来更新过时的信息,习得具体的技巧。

16 发现与推荐 #

采访 Walter Issacson 的播客

Walter Isaacson: Curiosity Fuels Creativity [The Knowledge Project Ep. #121]

说起《乔布斯传》大家都知道,作者 Walter Issacson 还写过达芬奇、富兰克林和爱因斯坦的传记。在播客中他讨论了这些人都有什么共同的特质,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有创造力,如何向他们学习(剧透: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的七个秘诀」)。听完我还感慨他的表达能力真是太好了。

15 发现与推荐 #

究竟怎么才算活在当下? - 陈海贤

陈海贤对正念及其常见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他下棋的比喻也很妙:

下棋的乐趣,在于在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应对变化和困难。可是当一盘棋结束了,它的输赢就没那么重要了。目标的使命,是引导这个过程的展开,带给你当下的专注,并让你通过不断应对变化,来提升你的棋力。当一盘棋结束,目标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

Can YOU Fix Climate Change? - YouTube

看 David Attenborough 解说的纪录片总是为气候变化给动物造成的影响而感到心痛(比如最近看的 Our Planet 拍海象的幕后),就在想我自己可以做什么。这个视频是和 GatesNotes 合作的,我觉得是对 Bill Gates 的新书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很好的介绍。阐述了问题的复杂,从全局的角度告诉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什么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人也搬运到了B站

Exercise for 3 Minutes, Every Half-Hour, to Counter the Ill Effects of Sitting - The New York Times

一项实用但规模较小的新研究表明,每半小时站起来运动 3 分钟,也会减轻久坐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这些短暂的休息期间,爬几段楼梯、坐一些跳跃或深蹲,甚至只走 15 步,都可以改善上班族的血糖控制,而不会明显中断他们的工作流程。

这个研究提醒我,哪怕一点运动,也比持续久坐而完全不动好。我的工作电脑装了一个应用提醒我每二十分钟休息一下眼睛(根据医生推荐的「20-20-20」法则:每 20 分钟休息 20 秒,向 20 英尺以外的物体眺望),我也可以把身体的运动包括进来(虽然我经常忽略它的提醒…)

14 发现与推荐 #

‌浅谈何谓领域,以及如何寻找 - flomo weekly vol.031

文章谈了兴趣、项目和领域的区别:

  • 兴趣的特点是,你愿意投入许多时间,并且不求其回报。
  • 项目的特点是,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明确的预期。
  • 领域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时间周期,也没有明确可量化的结果,但搞砸了需要自己来负责。

这让我思考我自己关注的领域是什么,应该如何分配时间。

我的阅读一直以来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去年开始研究了幸福和快乐是什么、怎么投资、最近在研究健康(饮食、运动和睡眠)。不过我发现自己好奇的领域好像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这些已有的领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深入,比如之前想着把生物知识重新学一下以助于更好地读懂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是有些领域一直没开始研究,比如比特币区块链,如果这真是未来,拖的越久损失也越大。虽然这些是以兴趣为开始,但也符合「搞砸了需要自己来负责」的对领域的定义。兴趣和领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另外对于我的职业,除了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外也没有想得太多。

关于领域的选择,文章提到可以思考「你希望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我开始写 newsletter 也是一个探索的想法,看看会发生什么,但这个实验也不能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什么时候算达到了 milestone,什么时候应该作出调整,我还没有想清楚。想到了大学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先让大家自由选课,大二大三了就要求选定专业了,或许我应该给自己定个时间期限?

23 Books That Changed My Life - Morgan Housel

Morgan Housel 是我今年发现的最喜欢的作者,他的领域是投资,但他的写作常常涵盖历史、人性、自然等多个方面,总是引人入胜。看到这个推荐后我读了 Nobody Wants to Read Your Shit,这本书主要讲写作就是讲故事(storytelling),感觉我找到了他写作的秘诀,虽然离修成正果还差很远。

Smart Sync Workshop: David Perell + Tiago Forte - YouTube

这个 workshop 介绍了如何通过自动化把读到的东西存下来。

对于网上的文章他们推荐 Instapaper + IFTTT + Evernote,这样可以在 Instapaper 里面读和高亮,笔记会通过 IFTTT 自动存到 Evernote 里。虽然 Evernote 不是我的日常笔记软件,但只为了这个流程用一下也不错,而且积累了一段时间也很容易导出。这解决了我读了网上的文章但又经常忘记的问题。

他们还回答了「Google 这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存下来」「为什么不把整篇文章存下来」的问题。我们希望只存精华中的精华,通过自己严格的信息过滤器读好的内容,又通过高亮进一步筛选。另一点是这样的笔记非常 personal,都是自己有感触的点,对于写作和回顾都很有帮助。

用标签来标注笔记的位置

另外对于纸质书 Perell 说他都是自己手动输入笔记。我自己的流程是用 OCR 软件拍照+复制(iOS 推荐 highlighted)。不过边读边拍照有点 distracting,我会先用标签贴在相应的位置,之后再集中处理(这个是从 pluskid 那学到的)。

11 本周发现 #

关于写作

道理讲得太多了,我自己都烦了。给你讲个故事吧。

==

职业作家 Zinsser 有一次被邀请到学校聊聊写作,一起的还有 Dr. Brock,一位最近开始业余为杂志供稿的外科手术医生。

主持人问 Dr. Brock,当作家的感觉怎么样?

他说太有趣了。在医院熬过了艰难的一天后,一到家就打开黄色笔记本,紧张感一写而尽。文字就好像从笔尖流出一样。很轻松。然后 Zinsser 说写作不轻松也不有趣。写作很难而且孤独,而且文字很少从笔尖顺利流出。

于是主持人问 Dr. Brock 修改文章重不重要?他说完全不必要,「就让文字都释放出来」,无论句子以什么形式呈现,它都表现了作者最自然的状态。接着 Zinsser 说修改和重写是写作的本质。职业作家一遍又一遍地重写句子,然后把已经重写的再重写一遍。

「那你在写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怎么办呢?」Dr. Brock 说他就停下来了,把写作放在一边,等自己有灵感的时候再继续。然后 Zinsser 说职业作家必须制定并且按照每日的流程工作。写作是一门手艺,不是一门艺术。以缺乏灵感为由而逃避写作的人是在欺骗自己。这样的人也会变成一个穷光蛋。

「那如果你感到抑郁或者不开心呢?」一个学生问道,「难道这不会影响写作吗?」

可能会吧,Dr. Broke 回答道。去钓钓鱼,出去走一走。可能不会,Zinsser 回答道。如果你的工作就是每天都要写,你会去搞清楚怎么做,就像其他任何工作一样。

==

这个故事是 On Writing Well 这本书的开头,故事还没讲完,我只翻译了前面几段。

我经历过 Dr. Brock 的体会。刚开始写作我也很兴奋,脑子里有好多东西想写,觉得把它们写下来的感觉太好了。但写了一段时间,我也开始体会到 Zinsser 说的苦恼。事实上我就是前两周憋得不行的时候买来这本书,然后看到这段开头苦笑了足足五分钟。

这周看到一个观点说,写 newsletter 的重点不在于「news」,而是「letter」。这个想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写信对我来说要熟悉多了。

Zinsser 也在书中说,不要去想象一个大读者群,没有这样的事。每个读者都是不同的。(Don’t try to visualize the great mass is audience. There is no such audience. Every reader is a different person.)

说回到写信,如果你希望这封信更特别一点,你可以在这里告诉我怎么称呼你(点开后在 First Name 栏输入)。

关于 On Writing Well这里有我的高亮笔记。我是看到 Derek Sivers 推荐的,他的笔记在这里

对了,如果你希望以后的信更特别一点,你可以在这里告诉我怎么称呼你(点开后在 First Name 栏输入)。

一个性价比很高的习惯

今年养成的一个基本不需要付出,但是回报很丰厚的习惯就是在睡觉前把手机拿到卧室外。不仅睡眠更好了,还戒掉了躺在床上刷手机的坏习惯。

推荐你也把充电器挪到客厅,睡前两小时就把手机扔在外面。如果你一开始很不舒服,或者拿了手机又回到床上躺着,没关系,不要自责。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个习惯会开始松动和发生改变。

10 本周推荐 #

First Principle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rue Knowledge - fs.blog

我一直觉得,我们感到困惑的所有问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都已经有答案了。但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很多人感慨「道理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除了缺乏行动,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想清楚。听了很多表层的信息,但却看不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区别。

一个应对的方法就是运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从最本质的命题开始,慢慢构建知识体系。就像我们说要追求幸福,就要首先给出自己对幸福的定义,由此演绎,制定具体的行动法则。

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从信息源着手,这就是为什么我鼓励你去读原文。这点我们以后再聊。

09 更有趣地生活:古典音乐 #

两年前开始入坑古典乐,而后不可自拔。应试教育下糟糕的音乐课和对古典乐“阳春白雪”的偏见阻碍了很多人去好好欣赏它。

推荐 Benjamin Zander 的 TED talk 《经典音乐是怎样感染我们的》(“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lassical music”):YouTubeTED官网B站

如果你喜欢听播客,推荐《逗喵音乐教室》,疫情前每天上班路上听一集,感觉元气满满: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08 本周发现 #

最有趣的 YouTuber:Mark Rober

要说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前 NASA 工程师 Mark Rober 让我意识到工程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个“后院松鼠大闯关“的视频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健康:饮食、运动、肩颈练习

自从意识到每天少吃的好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身体保持更好的觉察,更少受到既定的饭点/一日三餐的束缚,而是看自己饿不饿来决定吃不吃,或者吃多少。

少吃是第一步,要保持长期健康的状态,Peter Attia 说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1. 饮食 -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what, when, how much you eat)
  2. 锻炼 - Exercise Physiology
  3. 睡眠 - Sleep Physiology
  4. 抗压 - Distress Toleration
  5. “外源性分子” (还不是很清楚这个具体要怎么做) - Exogenous Molecule (drugs, supplements, hormones)

对于锻炼,我一直忽视的是身体的灵活性。尤其是长期伏案导致肩颈很不舒服。他介绍了一个肩膀诊断练习对我很有帮助。具体每天的拉伸练习,推荐 Jeremy Ethier 的这个视频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 Newsletter

我一度苦恼找不到好的国内新闻源,订阅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他的 newsletter 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最近一期他客观分析了网络游戏,之前他聊过微博灾难报道的意义都让我很有收获。

05 本周推荐 #

Derek Sivers 是我今年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人之一,他写的 Moving for good 说到如何通过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来更新自己的观念。他还在 Benefits of a daily diary and topic journals 说到写日记的作用之一,是可以用过去的自己来预测未来。比如说,下次买东西之前,记录一下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多少快乐,过一段时间再回顾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高估了它能带来的快乐程度。再推荐两篇我喜欢的文章:How I got rich on the other handHow to do what you love and make good money.

07 本周发现 #

这周有很多奥运会的新闻,《纽约时报》有一篇关于 Simone Biles 退出女子团体决赛的评论文章我很喜欢:Simone Biles Just Demonstrated a True Champion Mind-Set,感触深的有以下几点:

What kind of champion withdraws at the Olympics? One who can recognize her limits and stop before she crashes into them.

巴菲特在投资上也强调在「能力圈」里做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很重要。这篇文章有更详细的介绍:Understanding your Circle of Competence by Farnam Street.

She won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with broken toes and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with a kidney stone. She survived sexual assault at the hands of her own team doctor… It’s impossible for most of us to understand the kind of pressure that elite athletes face.

评论别人很容易,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别人都经历了什么。Think Again 的作者 Adam Grant 转发了一个判断我们是否有资格批评她的决策树很有意思。

Simone Biles 说的几句话跟本 newsletter 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也很一致: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human, too, so we have to protect our mind and our body rather than just go out there and do what the world wants us to do.

Ultimately, this is just sports. As Biles herself said after the competition,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gymnastics.

04 本周发现 #

03 本周发现 #

纪录片: 看了Jiro Dreams of Sushi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让我想起第一期提到 Alex Honnold 对攀岩的追求。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持续做自己喜欢并且能够一直进步的事情,即使不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也会让生活变得很有意思。

正念: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在楼下散步了,前几天突然被一排形态各异的树所吸引,如盘虬卧龙一般,感慨平时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下次再经过熟悉的地方,你也可以试着放下脑海中的思绪,去感受周围呈现的一切,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个方法也叫“正念行走” (walking meditation)。

02 本周推荐 #

Longevity

最近在读哈佛医学院教授 David Sinclair 的书 Lifespan. 他的理论还挺颠覆的。我们都认为衰老是自然规律,人类活到90多岁都已经算高寿了。他说不是的,衰老应该被算作一种疾病。他说人类的医学进步让我们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最大值还是没变。事实上,没有自然规律说人类最多只能活到120岁。弓头鲸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哺乳动物,它可以活超过200岁。人类近几十年在治疗癌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认为我们现在对衰老的认识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对癌症的认识,正处于蓄势待发之时,“治疗衰老”可能还会更简单一些。他相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会取得很大进展。

有人说他过度乐观了。但这并不见得是坏事。我们需要这样乐观的科学家来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对我们的好消息是,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做的:减少进食的频率、注意饮食结构、多运动等等。这不仅仅能延长寿命本身(lifespan),更关键的是能推迟健康急剧下坡的年龄(healthspan)。

Memory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很多生物知识,后来发现很多基础的其实高中都学过。可惜都忘掉了。如何更好地学习和记忆?Michael Nielsen 在长文 Augmenting Long-term Memory 中介绍了他如何利用间隔重复的方法 (spaced repetition) 来长期地记住几乎任何事。我以前只知道可以用它来记单词,但他还用这个方法读懂了 AlphaGo 的论文(这不是他熟悉的领域),并且在一年后没有费太大力气又能读懂后续的论文 AlphaZero。此外,他还讨论了个人记忆系统的一般性,以及学习和记忆的关系。

01 本周推荐 #

  • Life’s Work: An Interview with Alex Honnold:最近哈佛商业评论正好发表了一篇采访 Alex Honnold 的文章,内容很丰富。从他为 El Cap 所做的努力,到成功,再聊到成名之后的心境和打算,好多方面都可以深入探究。
  • The Purpose of Technology: 技术的目的是什么?Balaji 说,如果技术的直接目的是减少稀缺,那么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消除死亡。文章写的很激进,但他本人目前看来还是挺靠谱的。了解他的朋友可以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