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应对迷茫感

前几天和「自说自话」的陆屿聊了聊。按照「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说法,陆屿比我小了一辈子。聊天最后我好奇问,「跟我聊天和跟你的同学聊天有什么区别吗?」「没什么区别,」还好,我心想,看来我还没有太老,接着他又补充道,「唯一的区别可能是我们都比较迷茫,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而你的工作比较稳定了,听起来要好一些。」

这个回答我听到后很有感触。事实上迷茫也是我的常态。以前不知道留学申请什么专业,快毕业了不知道是要工作还是读博,工作后又不知道应不应该换工作。

人什么时候迷茫?

回顾我以前迷茫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如果拿目标是爬上一座山峰作类比的话,路途中的困难不至于让我太迷茫,因为总有办法解决。但如果迷路了,我就会感到慌张。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干脆不知道目标是什么。

那解法很简单,找到人生目标就行了。但我们都知道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当我不知道要不要读博士的时候,问了问 Professor Scott Klemmer,他当时的回答我现在还记得:「如果你早上醒来后,除了读博士,别的事情你都不想做,你再去读。这是你读博士的唯一理由。」

我当时以为这么说是因为读博士很不容易,但现在才意识到,他说的不止跟读博士有关。

他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你不是真心想做,你就没必要做。

当我们面对艰难的选择时,大脑会创造出很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理由。我们会参考别人的经验,列出 Pros & Cons,试图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但通过理性得来的结论,要么确认我们早就想要的答案,要么只是用逻辑暂时说服了自己。如果不是内心想要的,未来的迷茫感通常不减反增。

比如说很多人分享读博士的好处,像锻炼心智、有助于创业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好理由。在《设计你的人生》里,两位斯坦福教授作者发现很多人都在解决错误的问题。假设我选择了读博士,但依旧感到迷茫,我可能会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没有找到一个好导师,但真正的问题也许是,我就不应该读博士。「最悲惨的是,有些人聪明努力,也能做出一些成就,但他们十年后会突然醒悟过来,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不快乐的原因。」

当时 Klemmer 教授对我说的另一句话是「如果你想成为篮球运动员,就去练习打篮球。如果你想创业,就去成立一家公司。」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就这么简单。如果回顾我们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往往都是最容易的,因为我们内心早已知道答案。

当然,如果说翻越一座山峰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那生活可没那么容易。

在 2008 年哈佛大学的毕业礼上,校长 Drew Faust 讨论了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她说在她校长任期中,最多同学跑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哈佛毕业生选择去华尔街工作?答案看起来很明显,因为薪水高。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 Faust 说,学生之所以不断追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更深层次的迷茫:他们不确定这样的生活是否会让他们的人生有意义,是否会给他们真正的快乐。

或许陆屿这周分享里提到的两位朋友也是因此而迷惘:Lee 说,选择直博是因为喜欢校园氛围,但是没有特别想好要做什么;卡星说,日子只是表面上过得好,但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好,有些瞬间会因为学业和未来而失神一会儿。

那 Faust 校长如何为我们解惑?

她的回答是,「未曾试过,你不会知道哪条路最好。如果你不去尝试你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画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你终将后悔。生命悠长,总有时间留给计划 B,但不要从那开始。」

解决迷茫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设计你的人生》说,不是因为你找到你所热爱的,你才会设计出好的人生;而是因为你开始设计你的人生,你才会找到你所热爱的。

在演讲的最后,Faust 校长说,「拥有一个有意义和快乐人生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投入其中,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