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生活奇旅/

大胆猜想的勇气

最近反思,我得到方法或想法的途径往往是去 “寻找”。如果我想达成一个目标,我通常会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然后想我能不能也这么做。如果一个方法不行,那我就推倒重来,找另一个再试试。

这个方法基于知识来源于观察,对别人有效的方法很可能对自己也有效。

但这有问题。它经常导致循环:不断盲目尝试新方法、建立新系统,但却没有什么进展。如果一种方法行不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一开始就不清楚别人的方法为什么有效。

好想法不来自于观察,而来自于猜想。寻找更多例子可以是一种辅助手段,但不是必要的。我可以基于已知来猜想(已知多少都没关系),然后基于事实和经验来测试它(自己尝试或别人的经验都可以),来改进我的猜想。


精彩的想法来自于大胆的猜想。可以看看古希腊哲学家的例子(苏格拉底之前的人),虽然他们跟我们比基本什么都不懂。

为了解释地震,T 同学(Thales of Miletus)说地球是漂浮在水上的。那 A 同学(Anaximander)就提出质疑了:照你这么说,水又是由什么支撑的呢?他通过逻辑问题反驳,然后提出了一个反观察的理论:地球是在空间中自由漂浮的,之所以能保持它的位置,是因为它跟其他东西保持着相同的距离。他还说,地球是一个鼓状的圆柱体,有一些人在鼓的一个平面,其他人在另一面。

这听起来完全就是瞎猜,但即使是错的,这些大胆的猜想也比无聊的猜想更有价值。

仔细看,能发现这些猜想对现代理论的启发:地球漂浮在水上的想法类似于大陆漂移理论,而我们知道在一定意义上地球的确是自由漂浮在空中的。之所以 A 同学错误地认为地球是一个鼓,很可能来自他的观察(因为按照他的理论,如果要跟其他东西保持相同距离,他应该能推导出球形是最好的)。


我意识到我好像不太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想,就更别说大胆的了。我在想这是从哪里来的。

文化和成长环境似乎是一个重要因素。好像有种对跳出来显得荒谬的恐惧。所谓 ”枪打出头鸟“,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要是孩子不守规矩就会被家人甚至路人指点,要是学生不听老师的会在全班面前受惩罚。

不仅是社会压力,因为我发现即使在不公开的日记和笔记中,我也对提出想法这件事缺乏自信。或许这来自标准化教育的影响。

我被训练得很擅长去找到 “正确答案”,而在成绩就是一切的激励下,自己去思考就会很没效率,甚至是不理性的。


我还在摸索这个问题。但想提醒自己的是,不要害怕猜想。

我已经不在玩那个 “高考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 的游戏了,我玩的是一个叫生活的长线游戏,这种游戏最好通过迭代来不断进步。

犯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我们的无知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本来真理就很难获得。通过不断纠错,人才可以进步,而只有表达我的想法,不管是写出来还是说出来,才可以改进它们。

以上关于古希腊哲学家的例子,以及整篇文章,都受到了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