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生活奇旅/

目的与手段

#

勇士队获得 NBA 总冠军的那个夏天,球队顾问纳什发现杜兰特一直表现得很沮丧。“他(杜兰特)在思索获得冠军到底都意味着什么。他以前觉得一个总冠军会带来天翻覆地的改变,事实上并没有。”1 看过 Soul 《心灵奇旅》的朋友一定记得类似的剧情。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做哪些事只是一种手段,哪些东西才是真正的目的。学生时代一心想着把每天的作业写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没有意识到学习知识才是目的;以前总跟自己说要多读书,但忘记了理解和应用才是目的;投资理财、升职加薪,这些都只是手段,好好生活才是目的

Morgan Housel 在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对冲基金公司 LTCM 配备了许多个人财富数千万美元的交易员,他们的大部分财富都投资于自己的基金中。为了获得更多,他们冒了很大风险,以至于在98年最大的牛市中失去了一切。巴菲特评论道,“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愚蠢… 没有理由拿着自己需要又拥有的东西,来为自己没有而不需要的东西来冒险。” 身处其中,被环境和欲望裹挟,很容易迷失目的。

我能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把事情放在更大的维度上。高考对学生来说好像是最重要的,但把视角切到整个人生,高考只是自我实现的一个手段。

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要留意执念的产生(我“一定”要如何如何)。Soul 有句台词,“迷失和忘我的区别没有这么大。忘我是快乐的,但当这种快乐成了一种执念,脱离了生活,人就成了迷失的灵魂。”

#

这几天订阅的冥想 app 到期了,提醒我已经用了一年了。回看冥想100天写的文章,意识到最近有些倦怠,练习也变得过于自动化,很多时候就只是身体坐在那里,心里面却想着其他事情。不像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每天都能感受到冥想给生活带来的各种改变。

一件事做习惯了,也容易忘记做这件事只是一个手段,并非目的本身。如果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显然不能达到目的。前几天整理了 Atomic Habits 《掌控习惯》的笔记。James Clear 提到,习惯养成之后虽然实施起来自动而不费力气,但也有一个坏处:“你以为你在积累经验,不断进步,但实际上,你只是在重复你现有的习惯,而不是提升它。”

他提出应对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定期反思回顾系统。他每年都会都在他的“一致性报告” (Integrity Report) 问自己三个问题2

  1. 驱使我工作和生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 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如何体现我的核心价值?
  3. 如何给未来设置更高的标准?

可以看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

  1. 明确目的是什么
  2. 已经做了哪些事情(手段)
  3. 如何继续提高做事的水平

在提高冥想的水平上,我可以每次练习更长的时间,参加 meditaiton retreat 等。而回顾目的,我一开始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我可以定期回顾自己的状态,看是不是能和消极情绪保持距离,不受其影响。我还可以探寻更深层次的目的。从 Why Buddhism Is True笔记)中我了解到内观派冥想。根据这个派别,冥想的目的是产生洞见,即看清现实的本质,认清真实世界的样子。显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都会把自己的训练情况记录下来。Alex Honnold 的纪录片 Free Solo《徒手攀岩》里有这么一个场景:

Alex Honnold El Capitan, Freerider © Free Solo / Jimmy Chin (source)

值得一提的是, 他为了攀岩 El Capitan 准备了九年,他说这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完成了这个伟大的成就后,朋友问他下午打算干嘛。他说例行训练,“今天是指力板日”。

朋友有些惊讶,追问道,“你打算下午接着训练?”

他说,“追求这个梦想的整个过程让我过上了最好的生活,希望它让我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仅仅实现了梦想并不意味着我就放弃了最好的自己。我想成为一个通过训练保持健康和动力的人。仅仅因为你挑战成功了并不意味着你就放弃了。”3

马友友说他7岁的时候找当时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 Pablo Casals 签名,Casals 给他的建议是,“永远都要留一些时间给棒球。” 他说他花了几十年才理解。4 Casals 曾说,“我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音乐家,第三才是大提琴手。”


关于目的和手段,还有一个关于记笔记的认识。我以前总是想怎么样把笔记记好,看过很多文章,也折腾过很多不同的工具。Andy Matuschak 一针见血的指出,“更好地记笔记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更好地思考”。5 从那之后我就没再折腾像 Roam Research、Notion 一类略复杂还需要去适应的工具了,因为手头简单易用的工具就能满足我的需求(当然我还是很感兴趣这些工具的发展以及它到底能带来多少实质的好处)。

文浩在他最近一期 Newsletter 中提到了 Zettelkasten 方法。我正好用了一段时间,对我帮助很大。它促使我去多思考,把不同的笔记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而不像以前过几天就忘掉了。下面是我用这个方法使用前和使用后三个月的截图

(每个点代表一个笔记,笔记的连线代表它们相互引用)

关于具体怎么写,推荐参考 Andy Matuschak 写的 Evergreen notes,这里篇幅有点长了,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