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我以为我懂了

最近在学金融知识,有一个基本概念叫「金钱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即今天的一块钱要比明天的一块钱更值钱。

你可能在想,这么简单的概念还要说?

我也是这么想的,以两倍速把视频看过去了。

可是在做题的时候,我却做错了。我才意识到我没有真正理解它。

这让我想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道理我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说起来好像很无奈——「这真的不能怪我,人生就是这么难。」

可是,你真的懂了吗?

有几个角度可以想一想:

1. 知道概念,并不理解原理 #

查理·芒格讲过一个故事:

马克思·普朗克得了诺贝尔奖后,到德国各地讲授量子力学。
他的司机听得厌烦了,对演讲全文烂熟于心,于是跟普朗克说:要不换一下,这次我来讲,你就戴着司机帽坐在下面。
普朗克欣然答应了。于是司机在台上做了一段很长的演讲。
结束后,坐在后排的一位物理学家站起来,问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
司机回答:「好吧,我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先进的城市还要回答如此基本的问题,让我的司机给你回答吧。」

我有个朋友常常能信手拈来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历史知识,而我早就还给老师了。为什么他记得我不记得?

以前的我就像那个司机,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是,死记硬背的人并不觉得他们在死记硬背,说起来还头头是道。

那如何看出这两种的区别?就像那位教授,问问题是个好方法——问为什么,再对为什么问为什么。

有人说,我都懂的,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事实上,你不知道怎么表达,可能正是因为你不懂。1

2. 被动输入,跳过思考 #

开始写作前,我很喜欢收藏文章,还花很多时间总结文章的要点。

但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如何理解那些观点?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可以付诸什么行动?

被动输入无法产生深入的理解,付出努力才会:

学习本身需要刻意练习。这里说的学习是让我们加深对世界的理解的真正的学习,而不是仅仅让我们通过考试的学习。刻意练习需要付出努力,试图跳过这一步,就跟去健身房里能偷懒就偷懒一样。没有人会请健身教练,然后让教练举铁——教练不是来替我们努力的,教练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发力。在运动上很浅显的道理放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谁用功,谁学会。」教育研究者 Doyle 感慨,「难以置信,这在教育领域仍是一个创新的想法。」2

3. 做事和行动是两回事 #

可是我以前也很用功啊,你看我把知识分门别类,管理得井井有条。

但用功也分两种——一种是在做事,另一种在真正行动。3 比如,

  • 列出二十个想写作的话题是在做事,把它们写成文章并发表出来是行动;
  • 在网上搜索健康饮食、阅读相关的书籍是在做事,做一顿健康餐是行动;
  • 阅读效率文章、尝试效率工具是在做事,把实际要做的事情做完是行动。

不是说制定计划和策略不重要,而是不要忘记,只有产生结果的行动才有效。

我们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持有意见,但有多少人真正花了持有意见所需要的功夫?
花功夫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都回避它。你得阅读;你得跟有能力的人交谈来理解他们的观点;你得考虑关键因素,思考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么改变;你得倾听,探究和你想得不一样的观点;你得想想你会如何骗自己;你得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你得好好思考,得成为聪明的批判者,得有智识上的诚实来扼杀掉你最喜欢的观点。4

4. 没有形成长期记忆,没能在需要的时候想起来 #

一次行动也不够,还需要持续练习。就像学琴的人,几天不练手就会生疏,学到的知识不巩固也会被遗忘,就算以前懂了现在也不一定懂。

Michael Nielsen 在 Augmenting Long-term Memory 写他如何从用 Anki 软件辅助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从而对知识的理解产生长期记忆。5

他用这个方法阅读他专业领域之外的论文,他很惊讶有了长期记忆后,过了几年还能轻松读懂后续论文。

如果我在最初阅读论文时使用传统的笔记方式,我的理解很快就会消失,而且在阅读后续论文的时候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他说在问题和答案的时候,就是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把知识分解成知识点,建立它们之间丰富而有层次的联系。

当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后,我们才更容易想起来。刘未鹏总结道,「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6

5. 只懂个大概,并不懂细节 #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但还是经常熬夜、不运动、吃甜食?

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这些行为对身体都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例如,

  • 我以为周末补个觉就能恢复,熬熬夜也没什么,但事实上,错过的睡眠是无法完全补回来的;
  • 我知道喝咖啡影响睡眠,但不清楚身体分解一半的咖啡因,需要5到7个小时之久(所以下午3点前就最好不要喝咖啡或有咖啡因的茶了);
  • 都说吃糖不好,但我只知道它让人长胖,不知道糖的摄入会让血糖飙升,过高的血糖会提高各种疾病发生的可能,包括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体内炎症等,还影响皮肤和睡眠,而且吃更多的糖就意味着吃更少营养丰富的食物;
  • 运动当然强身健体,但我不知道运动还对大脑有帮助,会产生BDNF,提高学习记忆,还有助于精神健康;
  • 我也知道早上出门走一走让人清醒,但不知道太阳光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睡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还影响激素水平、免疫系统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懂了的时候,或许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吗?
  • 它背后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跟我已经知道的有什么联系?
  • 有练习的方法吗?实践后有没有搞清楚它适用在哪些情况,而在哪里不适用?

如果这听起来太累了,提醒自己: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做长期来看正确的事情,不管它困难与否。


  1. “The person who says he knows what he thinks but cannot express it usually does not know what he thinks.” — Mortimer J. Adler, How to Read a Book ↩︎

  2. Sönke Ahren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

  3. James Clear, Atomic Habits ↩︎

  4. Farnam Street, The Work Required to Have an Opinion ↩︎

  5. Anki 是一个制作问答卡片的软件,一面写问题,另一面写答案。 ↩︎

  6. 刘未鹏,《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