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奇旅/
应对重力问题
「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重了,有种力量一直拖着我。我爬坡的时候尤其明显。好累啊,我该怎么办?」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经常在生活中听到。「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换个行业我又没有经验,我该怎么办?」「我想多锻炼身体/吃好一点/多陪陪家人,但我工作太忙了没时间,怎么办?」「我这个行业都要加班的,我也没什么办法。」
《设计你的人生》(Designing Your Life) 把这些称为「重力问题」。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不能改变的现状,宁愿抱怨,也不愿去想一想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
为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分析过这个问题,他给了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只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选择,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选择。比如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我要养活自己,所以我不能换工作。」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表述:「我还不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冒险,所以甘愿选择现在不那么喜欢的工作」。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不想承担改变所带来的责任,因为只要说没有选择,我们就可以怪罪环境和他人,不然改变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们自己的肩膀上。
这样看来,也不是我们不想改变,只是因为摆脱重力太难了。如果飞到太空既容易又低风险,我想很多人都愿意试一试。
那怎么办?
西西弗斯一直都在对抗重力。巨石被他推上山顶,又滚下来。他一生都在和现实做斗争,但他永远也不可能打赢现实。没有人能。幸运的是,我们不用和现实硬碰硬,因为重力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行业大部分人都要加班,可你不是要改变整个行业,你只需要让你自己加班少一点;过去的你没有经验,可你不是要发明时光机来改变过去,你只需要让未来的你有经验。
当我们说到心理问题,我们困惑不已:我老是自责怎么办、我经常没有安全感、我容易焦虑和紧张、我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但这些真的是要解决的问题吗?
电梯的设计者知道,「消除重力」不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重力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反而是一个机会。
既然重力本身不是要解决的问题,那应对的方法就是接纳它。
这不是一种无奈的接受,而是欣喜地面对。「我要踏上一段旅程了,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准备得可能不够,但我可以解决,这不正是旅途有趣的地方吗?」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正因为重力,才有雄伟山峰和娟娟细流,才有潮涨潮落,地球才会处在和太阳相对固定的位置,温度不冷不热,才会有我们。
当我们真正接纳后,就能好好想一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拿投资来说。巴菲特有句名言: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很多人听到这句话后问,怎么样才能不像大多数人一样贪婪或者恐惧呢? Morgan Housel 的回答是,你不能。「你不会因为学了某个知识、读了一本书或者掌握了一个公式,你就能抑制你大脑里的皮质醇或者多巴胺了。它们是你的组成部分。」他说,与其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不如以拥抱的姿态,想想如何在你有情绪的时候也能确保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
面对重力问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考虑。
一、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限制想象,与其给自己打鸡血说「相信自己」、“Think Big”,不如打开信息的渠道,看看别人能做到什么。比如看到很多国外的科技公司开始了更灵活的远程工作,与其抱怨国内没有这个环境,不如主动找一找有没有人已经这么做了。
二、多给自己出主意。我们不是没有选择,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它。当思路打开了,我们就能产生很多新点子。《设计你的人生》建议尽可能想更多的办法,而且不要执迷于一开始想到的。当我们有更多选项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三、从小事开始行动。陈海贤叫它「小步子原理」,他说这么做的核心在于能让你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而不过度焦虑未来。除此之外,从小事开始还能让我们体验做事的实际感受,用很低的成本来做调整和改变。
最后分享一些个人经历。刚来美国上研究生时,面对新专业和找工作的压力,我总是对别人(和自己)说,我是转专业的,好多东西都不懂。这里面其实是在说,我表现得很无知是有原因的(跟别人说);别人都很厉害,而我跟他们差很多(跟自己说)。同时也在说,不要怪我,怪事实。这样说多了,反而让自己相信自己就是不行,就是落后,那理所当然我就应该比别人学得吃力,别人应该找到实习而我找不到。这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而如果换一种态度,关注自己能做什么,就能更快地缩小与科班出身的同学们的差距,而不是花时间在抱怨和觉得自己不行。
每次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选择的时候,都会想起有人在集中营里也能选择。Viktor Frankl 在《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写道,「无论在任何境地之下,我们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即选择态度的自由。」
记住一句话:「不可行动的问题不是问题。」(“If it’s not actionable, it’s not a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