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发现无知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这样,有时一冲动买了很多书,拆开包裹后每本翻一翻,又很快被其他事情所吸引。这些书有的躺在我的桌子上,有的站立在书架中,都跟长了眼睛似的,一直瞪着我。每次瞥见它们,我都因为没有读完而心生愧疚。

不过最近读到一个概念,彻底改变了我的感受。

还没读的书更重要 #

Nassim Taleb(纳西姆·塔勒布)在他的畅销书 The Black Swam《黑天鹅》开头讲了意大利作家 Umberto Eco 的故事。这位作家有个私人图书馆,其中藏书有三万册之多。他说参观者有两类,第一类或惊讶或羡慕,总要问「这些书你都读过多少?」只有很少的第二类,知道私人藏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一个研究工具。

Taleb 把这些未读之书称为「反藏书」(Antilibrary)1,他说我们习惯将知识当作个人财产,常常保护它甚至捍卫它,把它变成一种帮助我们在等级体系中晋升的装点。但这是一个偏见。

人们并不靠「反简历」(anti-résumés)──告诉你他们还没有学过的、没有经历的东西──来行走于世,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就好了。正如我们需要把藏书的逻辑颠倒过来,我们需要把知识本身颠倒过来。

Taleb 想告诉人们,不要低估那些未读的书,不要低估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有知」可能是一种幻觉 #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你可以拿出纸笔,画一辆自行车吗?

研究者发现,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清楚自行车到底是长什么样的。2 虽然我们都知道它的大致形状,但具体部件是怎么连接和工作的我们并不清楚,就连用简笔画都很难画准确。

我们以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很了解,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幻觉

如果你去试着把你谙熟于心的东西写下来,你就会发现,你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了解。Paul Graham 说把想法付诸纸上是一个严峻的考验(severe test)──「你写下来的第一个词往往是错的;你必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才能纠正它们。接着你的想法不仅不精确,而且还不完整。你写的文章里将有一半的想法是你在写的时候想到的。」3

即使知道了,也不一定正确 #

Mark Manson 在他的畅销书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分享了一个深刻的领悟:他曾以为幸福快乐是命中注定,但没想到其实是一种选择;他以为爱需要靠缘分,但不知道爱其实要靠努力去争取。「在成长的每一步我都错了。」

他说,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迭代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新东西,我们不是从「错误」变成了「正确」。我们只是从「错误」到「没那么错误」。

在 2019 年 Berkshire Hathaway 的股东大会后,有记者对 Charlie Munger(查理·芒格)表达了一个困惑:大会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常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为之疯狂?年迈的 Munger 不假思索地回答:「对的,所有的都是常识。不过,当人们用『常识』(commen sense)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其实说的是『非常识』(uncommon sense),因为人类的标准状态就是无知和愚蠢。」4

再回过头看这部分的小标题,或许应该叫「即使知道了,也一定不正确」。

接纳无知,保持好奇 #

知道人类愚蠢是一回事,而从心底里接纳自己愚蠢是另一回事。这并不容易。

不过我觉得我们也不用太在意。「无知」的状态虽然不值得为之庆祝,但也不必为之羞愧。它就像重力一样,没什么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事实。

这样的态度就好像面对自己(所谓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从现在起能做什么、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之前想,「人生之旅就像绘制一张不曾存在的地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绘制地图的目的不一定是让地图多大、让地图涵盖更多的地点。绘制地图的目的可以是绘制地图本身。」现在发现读书和学习亦是如此。

知识疆域的大小只是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追随好奇心这个过程。

这么想的话,我就释然了很多。那些未读的书变成了一个个待我探索的世界,而不是一条条掩饰自己无知所要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不必把知识圈入我的领地,在边境设立哨兵,生怕别人挑战;我只是专注于绘图,要是我发现画错了,涂掉改正即可。

「追随自己的深度好奇」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行动策略。显然,这也让生活本身变得更有趣了。

你知道什么不如你如何思考重要 #

除了反藏书、反简历,Taleb 还说有一种人是「反学者」(antischolar),他们关注未读之书,试着不将自己的知识视为宝藏,他们是「带有怀疑精神的经验主义者」。

其实这些说法没有听起来那么颠覆,因为真正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天文物理学家 Neil deGrasse Tyson 说过一段话,值得时常提醒自己──

我可以向你保证,决定你生命最重要时刻的,不是你知道些什么,而是你怎么思考。当你遇到从未见过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说「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然后掉头就走」?还是,「哇!这是我从来都没见过的问题,让我试着解决它。」科学素养不取决于你知道多少,而取决于你的大脑如何思考,如何提问,这能让你去探索外面的知识和信息,以寻求在这个世界里客观真实的东西。5

那些书架上的未读之书还是会注视着我,不过它们的眼神变柔和了许多。它们提醒我还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它们邀请我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1. 「反藏书」这个翻译来自独立学者沈明的文章《(买)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我觉得比把「Antilibrary」翻译成「反图书馆」要好。 ↩︎

  2. 关于「单车测试」,最早是从 National Geographic 的纪录片 Brain Games 看到的。这里有篇更严谨的文章:The Science of Cycology: can you draw a bicycle?。还有人拍了个视频,笑死:The Bicycle Test - YouTube ↩︎

  3. Paul Graham,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

  4. Charlie Munger: “The standard human condition is ignorance and stupidity.” - YouTube ↩︎

  5. Neil Tyson: “I can guarantee you,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s of your life, are decided not by what you know, but by how you think.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confront a problem you’ve never seen before? Do you say ‘I’m not trained for this and walk away’? Or you say ‘Wow! That’s a problem I’ve never seen before, let me try to solve it.’ Science literacy is not so much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about how your brain is wired for thought, how your brain is wired to ask questions, empowering you to prob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at’s out there, in the quest for what is objectively true in this world.” - MasterCl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