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奇旅/
写不好还要不要写
朋友,你好!
上一期周刊没有按照惯有的形式:一篇短文,和两个固定栏目(「觉察当下」和「关爱自己」),写完之后我感觉很舒服。之前为了凑齐内容,多少有些刻意,或是把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沉淀的内容发出来。
刻意意味着要消耗意志力。我记得高中老师常和我们说「只有做好该做的,才能去做想做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自我反抗,我终究意识到凡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事情都不可能长久。这不是说就不做这件事情了,只是做的方法得换一下。卡片笔记法的发明者卢曼放在现在肯定要被称为「效率狂魔」。没有学术背景的他通过一篇文章而受到知名社会学家的赏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边上课边完成了两篇学位论文,顺利成为了教授,还在后来的 30 年里写了 58 本书和发表了好几百篇论文。或许会有人把这个故事作为刻苦勤奋的范例,但卢曼说,「我从来都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只要我陷入困境了,我就会做其他事情。」1
刻意还损害认知,是一种主动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蒙蔽双眼的做法。如果搜索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得到的结果往往只是确认已有的偏见。学得再多都不如亲身经历来的深刻:两年前股市崩盘时我做了一些蠢事,后来回看当时的新闻,我才意识到当时的我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完全无视了跟我想法不一致的信息。新闻很少让人更理性,新闻只是让人更加相信自己是对的。2
如果强迫自己按照特定的形式来写作,结果就是内容质量降低。我更希望自己做能力圈之内的事情。很多机构要求每天出版一定字数,可以想象这样的做法很难保证质量。Paul Graham 在 How To Write Usefully 提出文章写作要追求四个维度:正确、重要、新颖和有说服力。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但是有一个小窍门:如果你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就别发表出来。
把不满意的内容发表出来不仅让自己不舒服,还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我们总是觉得越多越好,但如果信息质量不高,还不如不看,否则只会徒增噪声。
那我是不是要断更了?
还不至于。因为写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正确、重要又新颖」的观点。
之前有读者给我回信说,他本来也想写自己的 newsletter 的,看了几期我的信后,觉得都是他关注的话题,还写得很好,就欣然放弃了。我虽然当时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中,但还是觉得哪里不太对。最近想清楚一些了,这也是以前的我会掉进的坑。
回顾我是怎么开始写作的,可以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那时被一些问题困惑了很久,读了几本英文书,学到了一些知识,再回到手机上对比微信里的内容,觉得中文世界满是低质量的信息。我觉得我应该把学到的分享出来。后来通过写作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我才意识到不是中文信息不行,而是我的信息来源太差。假如我当时就知道这么多优秀的人已经在分享好信息了,我很可能就不会开始写作了。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行,所以鼓励你克服自己的恐惧。但我想这可能不完全因为恐惧,而是基于一个更加理性的原因。很多人(至少当时的我)认为写作就是为了传递思想。写作是对思考成果的输出。写东西是为了影响别人。这些想法很可能来自学校的教育,但事实上,写作就是思考本身。
有一个费曼的故事很有意思。有一天一位历史学家去采访他,无意中看到了费曼的笔记本,夸奖道「看到您的思考记录深感荣幸」。费曼赶紧纠正道,「不不不,这些不是我思考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考过程。我在纸上思考。」3
费曼想说的应该是,写作不是把脑海中的想法落于纸上而已,写作就是激发想法的过程。不是有了观点才能开始写作,而是开始写了才会产生观点。
我们可以叫它「无观点写作」:与其想着要输出自己的观点,不如一开始把目标放低一些,记录自己的所读所想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写着写着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不会满足于把别人的话复制粘贴一下,它会自动思考。灵感本来就不是苦思冥想而来的。
这也是一种「为自己而写」的表现。如果输出观点很难,那就做点简单的。毕竟思考是一件耗精力的事情,累了的话就整理一下阅读笔记,或者读读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卢曼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却还那么高产,因为他的写作系统允许他无论做什么,他的投入都是有效的。
那你要问了,我可以自己记录,为什么要发表出来?除了可以督促自己定期写作,带来良性压力来促进写作质量的提高,我还体会到了一些利他的好处。
通过读者反馈,我发现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给人力量,甚至都不需要是我自己说的。在第33期我分享了一位读者给我分享的来自《夜航西飞》的一句话,后来另一位读者告诉我,她最近情感受挫,读到那句话备受鼓舞,很感谢我。这让我想起乔布斯有句话说,「创造力只是把东西连接起来。当你问有创造力的人是怎么做到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有些惭愧,因为他们并没有做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4
而 newsletter 的形式更是让连接变得更容易了。这样的写作如同写信,就像老朋友之间的互动,不一定要写什么改变人生的大道理。我也担心过我写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但一位读者和我说,我写的内容「在这个干货至上、生产力至上的时代」十分打动他。
当然,这些都是我开始做了才知道的。如果要说这样的写作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会想到真诚。不过,这也是读者给我的反馈。我只是想要把我的真实状态表达出来。感谢作为读者的你们让我更加自信地做自己。
我想,这就是创作的魅力。虽然这些都不是我开始的目的,但到头来不仅提高了自己,还帮助了他人。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有趣的是,这些也是「无观点写作」的结果。我本来只是想简单聊一聊「生活奇旅」形式的改变,然后粘贴几篇这周读到的好文章,没想到给自己找了一个这么大的借口,还起了一个不知道好不好的名词。
希望对你有启发,也欢迎回复邮件告诉我你的想法。
下周见, 炜晨
“I never force myself to do anything I don’t feel like. Whenever I am stuck, I do something else.” (via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by Sönke Ahrens) ↩︎
对待新闻的态度,推荐 Farnam Street 的一篇文章 Why You Should Stop Reading News。如果像现在这样不可能不看新闻,提醒自己选择好的信息来源,关注事实和数据,而不是观点。 ↩︎
费曼的故事也是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书上读到的。 ↩︎
“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s. When you ask creative people how they did something, they feel a little guilty because they didn’t really do it, they just saw something. " (Steve Jo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