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生活奇旅/

通过笔记思考

前几天我在回顾一年的日记,看到二月份写了这么一段话:

最近一直很着迷研究新的笔记系统,发现 Zettelkasten 的方法太有趣了。也解答了很久以来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人的想法总是层出不穷,为什么 Ray Dalio 能写出 Principles 那样的书… 这两天一大早就兴奋地总结笔记,感觉有种游戏里捡金币的感觉。

有很多笔记相关的文章着眼于工具层面,但使用 Roam Research 还是 Obsidian,还是众人喜爱的 flomo,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笔记背后的原则是什么,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也经常提醒自己,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工具,而不是从工具的功能出发来想象它们对自己有什么用。

我们知道练习很重要,以下内容或许能给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练习的方法: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思考、如何开始写作。

一个出发点 #

有句话说,学习的本质在于知识的迁移,即遇到了不同但类似的情形,要能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起来。刘未鹏有句话很精辟,「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他在《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提到了一个记忆机制:事后某段记忆能否被提取出来,取决于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时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比如说到 2020 年我们都立即想到了疫情,这是因为 2020 和疫情经常一起出现,而疫情之所以那么容易被想起来,还因为有很多其他的线索(个人经历、新闻、股市、旅游等等)。

从大脑的底层原理来看也的确是这样。我们的大脑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新的知识的产生来自于神经元之间新的连接。练习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入,连接越多也越牢固。

我喜欢把知识体系想象成一棵大树,每个知识点是一个果子。学习就是生长果实的过程。一个果子和其他果子连接的枝桠越多,它越牢固;由于得到的养分越多,也越大越甜,越容易被想起来。

所以要更好地学习一个知识,需要建立其他知识与之的关联。既然记笔记的作用不是为了简单的记忆,而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我们的笔记也要能够辅助我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最小单位 #

建立联系的单位越小越好,我们的笔记也最好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而不是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一个播客。

这很好理解。一本内容丰富的书也是一棵知识树,往往没法直接挪到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应该摘取其中的果子。因为同样的知识会有不同的表述,不提炼出来我们总以为在学习新知识,而本质上它们说的是一件事。拿我最近的体验举例:我听了 Morgan Housel 的一个播客觉得说得太好了,后来坐在电脑前整理笔记,才发现他说的都是他写的书里的内容,我以前读过。如果我在读完那本书后总结成小的知识点,我就会很快记得我已经学过了,要么我不需要再听了,要么我可以听一听来回顾和获取新的理解,给果子增加新的连接,或者把果子长得更大更甜。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把大量的知识分成小块,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一条笔记通常是一个观察(重要的事情都需要持续的练习)或者一个指导行动的原则(为自己而写作)。一个很妙(不过偏技术)的比喻是这些笔记就像 API,是可以调用的。标题通过几个字来概括笔记内容,打开之后内涵很丰富。

从写作的角度,这也变得很轻松。不需要写长篇大论,写一段小小的笔记就好。当笔记之间有很多连接之后,就「顺理成章」了。几个月前我之所以有信心每周写点东西,就是因为我已经有一些(哪怕是很粗糙的)笔记。

其他原则 #

用自己的话写

把别人的观点直接挂在我们的知识树上往往不稳固,用自己的话转述后的果子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说成是用最浅显的语言来写。很多金句往往说得很妙,比如 James Clear 说「You do not rise to the level of your goals. You fall to the level of your systems.」如果把它总结成笔记,我会把标题起为「练习让人进步」,或者「建立行动系统让人达到目标」。

不分类

我总是很着迷有些人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Morgan Housel说对他投资影响最大的书不是关于投资本身,而是来自历史、生物、政治等等。学科分类往往是社会为了教学而设定的,自然界本没有这样的分类。我相信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把所有的笔记放在一起,有助于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断练习

我以前常常羡慕很会思考的人,我以为我要学习什么「批判性思维」的框架才能好好想问题。但后来我意识到,就像大部分事情一样,我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只是缺乏「练习」。我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每天起床后在电脑前坐一两个小时,回顾和提炼笔记,成为我一天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说起「思考」好像是一件很高深的事情,但说「写笔记」就容易很多,写就是了。还是那句话,练习不一定能造就完美,但练习能让人进步。

后记 #

我这里说的笔记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笔记,Andy Matuschak 称之为 「Evergreen notes」。它们是个人知识体系的实体化,我把它们看成笔记的成熟形态。这就意味着往往还需要很多步骤来达到这个状态,比如读书的时候会摘抄、会有一些临时的想法、会有一些小故事和语录值得记下来,但我希望最终能把它们写进「Evergreen notes」,成为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不然都只是长在别人的知识树上,或者像掉在地上的果子,最终会腐烂而被遗忘。

当然,这个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记忆力不好,工作记忆好像也不大,所以写下来对我来说很有用。Andy Matuschak 也说,他所知道的最有效的读书人看书时往往不做笔记,但他也指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需要通过写作来思考

达芬奇的笔记本要算最知名的例子之一了:

Leonardo da Vinci’s note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