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创作这个游戏

作为每周更新的 newsletter 写作者,有件事我一直很羞愧:我不太读其他 newsletter。

更确切来说,我不把 newsletter 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两个简单的原因:其一,我希望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读书是最好的方法;其二,我希望追寻自己的兴趣,自己设定优先级,而不是让别人每周告诉我什么更重要。1

说起「创作者」人们好像有一个期待:他们应该定期更新。我之前看到读者解释为什么订阅,有条理由是「更新稳定」。我也一直以每周更新为豪,但回过头想一想:每周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

前几天看到一个帮你写推文的工具,它的广告词是:

WRITE BETTER HOOKS IN SECONDS
Make Your Tweets Go Viral
Get more impressions, grow a better network and earn more money. It’s that simple.

(ChatGPT 的翻译:瞬间炮制出好的引子,让推文犹如病毒般传播。关注暴增,人脉更广,财源滚滚,简单不过。)

说实话,这让我很不舒服。

创作者可以不在意受众真正收获了什么,他们利用心理机制让人上钩,不断给你推送新内容,让你无法摆脱。

我之前很自豪地跟朋友说,这两年积累了一些内容,每周更新变得很容易。

但我后来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并没有为内容质量感到自豪。

过去写的近 90 期,只有少数的文章我会经常想起,更少的文章我回去读还依旧觉得「嗯,写得还行。」

一个例子是我发在少数派上的几篇文章中,Oura Ring 那篇阅读量最高,但半衰期是最短的:

#

持续更新还保持高质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对于团队也是如此。

有人做了数据分析,把知名喜剧剧集每一季的评分画出来(来自 Reddit):

Morgan Housel 评论

这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电视剧得按照时间表制作:每个季度都要有那么多集,长度还得一样。
而音乐家、作者、喜剧演员不必这么做。他们可以休息几年,等他们准备好了再回来。

Ryan Holiday 在 Perennial Seller 提醒创作者,伟大的作品穿越时间,也需要时间。「有人跟我说,『嗨,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就是一张名片。』我心想,我知道你的逻辑,但是,谁想要一张写着有效期的名片呢?」2

艺术不能匆忙,必须让它自然发展。3

#

好的作品来自深刻的体验,而不是纸上谈兵。

James Clear 谈到他的畅销书 Atomic Habits 说,「关于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在于,为了写它,我得亲身经历它。」4

我有点担心博客作者或者其他内容创作者,成为新版象牙塔里的学术界:「我们有想法,于是把它们分享出去」,但是没有人把想法付诸实践,没有人看到实践起来有多难。

Nat Eliason 说他不做全职创作者:「对我来说最有趣的作者是那些在外面做自己的事情,然后用他们做的事情来影响他们写作的人。」

#

我没有贬低任何行为,我只是想提醒,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明确最终的目的。 从外界看,艺术家的目标是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运动员的目标是获得奖牌。但看他们背后的动机,似乎都与存在本身相关。

当 Alex Honnold 完成了准备九年的徒手攀岩 El Capitan,当天下午他仍没有忘记例行训练:「仅仅实现了梦想并不意味着我就放弃了最好的自己。我想成为一个通过训练保持健康和动力的人。」

马友友经常提起大提琴家 Pablo Casals 的一句话:「我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音乐家,第三才是大提琴手。」

警惕被外界定义。 我们每天做的事情也会反过来定义我们。

鲍勃·迪伦(Bob Dylan)以原声(不插电)民谣而出名,但有一天他带着电子乐队出现在 Newport 民谣音乐节上。观众有人大喊,「你居然敢背叛我们!」

后来他在 She Belongs to Me 里唱道:

She’s got everything she needs (她拥有一切所需,)
She’s an artist, she don’t look back (她是位艺术家,她不回头)

外界不只是你周围的人,还包括你的过去。

调整游戏玩法。 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玩法。

要变得富有,你需要寻找风险,而要保持富有,你需要躲避风险;职场上,硬实力让你进门,软实力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有位朋友和我说,「学习一项乐器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痛苦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妙,至少五年吧。」养成写作的习惯不必这么久,但也需要重复。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刚开始创作的朋友,坚持更新。

但坚持到什么时候?只能自己回答。「先保证定期发表,再追求质量提升。」在写作上我依然是初学者,但也许现在到了我需要调整策略的时候。

#

很喜欢竹白创始人李奇在《聊聊 newsletter》里说的:「相信未来应该会诞生能更好满足以上需求、解决上述问题的产品,但它一定不会是现在 newsletter 的样子。」

以前的我会想:既然你都没有想好,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做这个产品?

后来我开始领悟:真正做了才知道。当条件发生改变,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你自身,跟着你的心,改变方向就好。


写这篇的时候想到了刚开始写作时的两篇文章,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其中的思维模型值得回顾:


  1. 不是说完全不看,时不时会集中翻一翻,看看他们近期的状态和思考,我喜欢和其他创作者交朋友。 ↩︎

  2. I’ve heard people say, “Oh, this project is just a business card for me.” I guess I get the logic, but who wants a business card with an expiration date? – Ryan Holiday, Perennial Seller ↩︎

  3. Art can’t be hurried. It must be allowed to take its course. – Ryan Holiday, Perennial Seller ↩︎

  4. James Clear on What You W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