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奇旅/
8个我希望早点意识到的学生思维
亲爱的朋友,你好!
不知道你会不会梦到考试,反正我时不时梦到,还是语文考试不知道作文怎么写… 说来惭愧,毕业四年多,过去的文章里还经常提起学生时代的一些事情,举例子也是想到高考,真是没好好工作。不过换个角度讲,近二十年做学生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在第四期聊了聊赌徒与好学生,现在想想用「傻学生」这个词可能更准确。最近在读 Why We Sleep 1,说到睡眠对学习和记忆非常重要。回想一下以前经常剥夺自己的睡眠,这样的傻事做得太多了…
这一期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给自己总结的「傻学生思维」,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觉察并且逐渐改变这些思维模式。
我要比别人更努力
上初中时读到「哈佛图书馆上的箴言」很受鼓舞,还把它中英文打印出来贴到墙上(后来知道是假的)。里面有句话说「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我告诫自己,要努力,要早上第一个到教室,要趁别人下课休息时再背几个单词。
做什么事都要围绕学习来,生怕跑慢了半步。要是大半天没学习,就会愧疚自责。
陈海贤给这种状态起了一个名字,叫「努力焦虑症」。有些人看到别人成功,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但心想我可以努力,于是开始为了努力而努力。这种努力有行动,但缺乏明确的目标。还有些人甚至行动也没有,只是为了「努力的感觉」而努力,每天打卡,给别人摆出一副努力的样子。他说,还有第三种努力,叫为了目标的努力2。
我要比别人考得好
如果说上一条是自找的焦虑,那这一条就是周围的人齐心协力给我们的焦虑。家长总要提起别人家的孩子,老师总要说你看谁谁谁比你勤奋,学校总要把每次考试的排名贴在最明显的位置。最打击人的不是我没考好,最打击人的是觉得同桌没有我勤奋却比我考得好。
毕业后这样的比较还永不停息。财富、地位、职场、生活,在这些想象的赛场中,我们以为要跑过别人才叫赢,可是谁在人生的终点给我们排名?
我要获得老师的表扬
要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好,获得认可;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犯错误,毁形象。
被外界的表扬和批评所驱动的人生是不自由的。如果我们总要迎合别人的目光,就总是在为别人而活。
要把所有作业认真做完
做作业好像是学生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最近才意识到,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巩固知识,完成它只是一个手段。我只想着把作业认真做完,但从来没有想过,分配多少时间精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我自己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给全班布置的作业不可能适合所有人。Elon Musk 旗下教育公司的首席布道师 Ana 质疑道3:
我不明白。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的最好办法是根据年龄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年级,然后强迫他们以相同的时间和速度学习一样的东西,每周五天每天七小时,持续12年以上?嗯?
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有既定的流程,但聪明的人不会按部就班,他们总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每一科都要考满分
总分排名要求学生每分必争,学校也总是强调「全面发展」,每一科都要学好。
然而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都做好,我们需要做出决策。
张潇雨说4,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从学校进入社会很不习惯么?因为学生时代时候所有重要决策的时间节点都是很固定的,是环境帮你设置好的,你只需要做那个决策本身就行了;但进入到社会这个开放系统之后,你需要自己掌握决策速度,甚至还有自己设定决策选项。本质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 game.
把考点学好就行了
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个考试考不考?」
反映在生活中就是:「这个有没有用?」
这么想至少有两个问题。
第一,生活远比考试复杂很多。没有人能按照别人的模版成功。
乔布斯说,你没法通过往前看把经历连接起来,你只有在回首的时候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
第二,即使是考试这样目标明确的事,盯着目标行动也不是一个好策略。
成绩就能证明一切
考得不好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毕业后,被领导批评了、被朋友忽视了,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这些都是认知扭曲 (Cognitive Distortion), 「非黑即白」(All-or-nothing) 和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ing).
我有一位长辈经常抱怨自己的儿子不行,我建议说您能不能真正去欣赏他的优点并真诚地鼓励他呢?但我发现她做不到,因为她的评价标准就只有学习成绩。
考试可以只用成绩评价,但对于一个独立而丰富的个体,没有任何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下定论。
高考就是人生目标
高考只是众多人生阶段中的一个,更不是决定性的。
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使用短跑的策略。
我不是说这些思维是完全错误的。学生的确得努力,要高考取得好成绩就是不能有明显的短板。我想说的是,去看清这些思维,它们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哪些对我们有帮助,哪些应该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