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要已经拥有的
Mr. Money Mustache 是美国一位很流行的写个人理财的博主。说是个人理财,他所倡导的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他30岁就和妻子一起退休了。并不是因为他们一下子挣了多少财富,退休前他们跟我们一样领着正常的工资。他们能退休是因为开销很少。在积累够一定的存款后,就可以靠普通的投资收益来生活。你一定觉得他们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看上去确实是。他们三口之家一年的开销只有2.7万美元1,比美国平均家庭年支出6.3万美元的一半还少2。不过他们自己并不觉得哪里不好了。他们过得非常快乐。在出名之后也保持着原来的开销水平。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3 花那么多钱。
我们知道多巴胺分泌量是相对的,同一件事情很少带给我们持久的快乐。期待并且得到满足时我们感觉更快乐了,但很快我们又想得到更多,觉得有了新东西之后才是真的快乐。如此循环往复。用一个词概括便是适应,我们的快乐水平会去适应新的东西或者体验,学术界称之为享乐适应 (Hedonic Adaptation)。
既然得到了再多都会适应,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现在已有的就能给我们足够的快乐了。哥斯达黎加并不富裕,但却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之一4。
那如何能让自己满足于已有的东西呢?如何不想要更多的东西,把自己的目标点立在现在的位置,停止往前移动呢?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古罗马哲人用的一个方法,叫负面想象 (Negative Visualization)。
这个方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小心摔了一跤,朋友可能会安慰我们,“没关系,虽然擦破了皮,但还好没把骨头摔坏”。这实际上是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跟可能发生的更坏的事情做对比。通过想象更坏的结果,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而不是难过。
吴军博士在《见识》里说:
俗话说,除死无大难。父亲过世后,我对这句话体会非常深。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金融危机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一天损失20%的财富,而且一连几个月“跌跌不休”。周围的人,包括替我们打点财务的专业人士,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得六神无主,而我照样吃得好、睡得香。我和他们讲,没关系,我们还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每天早上醒来时,我看到一丝亮光,就从心里感激一次上苍 —— 我今天还活着。
负面想象让我们在不如意的时候,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对于好的事情 ,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不满足,从适应性中逃脱出来。
有时候我们抱怨住的不够舒适,穿的不够精致,吃的不够高级,但想象一下要是没有现在的住所、衣服和食物,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有时我们和家人朋友争吵,但想象一下今天过后我们不再能见到他们,我们还会计较那些小事吗?想象一下要是我们生活在战乱年代,没有了自由而备受压迫?想象一下我们失去了双腿,只能靠轮椅行走?
这些不只是纯粹的想象,它们真真实实地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着。通过负面想象,我们重新意识到已有的这些已如此宝贵,我们庆幸我们现在还拥有这些,我们觉得感激和满足。
为什么负面想象有用?
试想下一代手机要发布了,我们在发布会上看到了各种令人激动的改进。我们开始幻想买了新手机之后的各种好处,屏幕更大了,看视频一定更爽了。买到之后,我们发现不仅如此,屏幕还更清晰了,整体性能也提升了,拍照也更好看了。我们觉得很开心,钱花得太值了。再过一个月?该干嘛干嘛。这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想它了,它带给我们的幸福感也逐渐消失了。
科学家发现注意力在这其中起很关键的作用5。当我们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新东西新体验上,我们就适应了。
那么我们应该经常想想我们拥有的东西。可是怎么想?
在一个实验中6,研究者让受试者描述一件已经发生的积极的事情。A组从“想象一下这件事情从来不曾发生过”、“它的发生令人惊讶”的角度,B组从“这件事的发生理所当然“、“它的发生并不奇怪”的角度。问卷显示A组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
A组做的就类似于我们说的负面想象。负面想象提醒我们,第一,这些东西并不本来就有的,它的存在是有代价的,得到它是幸运的;第二,有一天我们会失去它5。
想象失去已有的东西,我们重新体会到它们的重要性。负面想象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可以是实体物品,比如说房子、车、衣服和银行存款,或者我们的身体(听力、视力、呼吸、吞咽的能力),或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阳光和水。可以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想象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做这件事情),还可以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挚爱的亲人和朋友。
当我们进行负面想象练习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会对这些东西心生感恩。很多实验7 都表明,每天花时间写写我们感恩的三到五件东西,不仅能让我们心理上更快乐,还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负面想象可以很好地和感恩练习结合。养成这个习惯或许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我们会渐渐意识到什么东西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持久的快乐,什么东西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如果你感兴趣进一步研究,列一列相关的资料供你参考。
负面想象这个词是 William Irvine 写的 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里提到的,中文版叫《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在这里有我记的英文笔记。它是斯多葛哲学 (Stoicism) 提倡的一种练习方法。斯多葛哲学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后来得到了古罗马哲学家的演绎。前任总理温家宝说他的枕边书《沉思录》就是由这个学派的践行者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
简单来说,斯多葛学派认为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平静 (tranquility) 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摒除了消极的情绪(比如说焦虑和恐惧)。斯多葛主义者提出了很多达到这种平静的状态的方法,负面想象只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一提到斯多葛就想到克己和节欲。斯多葛哲学并不制止我们去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它说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可以享受,但强调我们不能成为那些东西的奴隶。平静也不是完全没有情绪,只是没有消极的情绪,是一种“开朗的性情和安全的喜悦” (a cheerful disposition and secure joy)。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除了斯多葛主义,现在人们经常提起的还有伊壁鸠鲁主义 (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虽然属于享乐主义阵营,即认为人应该追求享乐 (pleasure) ,但它不认为所有的快乐都应该追求。它把快乐分为三种:自然而必要的快乐(食物、住所),自然但不必要的快乐(红酒)和不自然甚至空虚的快乐(吸烟)。它也提倡人们通过限制自己的欲望,追求第一种可持续的快乐。相比于斯多葛,我没有读到对这个学派在人生哲学方面比较好的叙述。这可能跟伊壁鸠鲁主义本身留存下来的文字就不太多有关,不像斯多葛有很多践行者的文字留存下来。不过想了解整体的理论可以看看这里、这里和这里。
还有很多宗教哲学都说到了要处理和欲望的关系。比如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佛学对欲望的理解更是深入,不仅有符合现代科学的诊断,还给出了练习方法(推荐 Robert Wright 写的 Why Buddhism Is True,这里有我的英文笔记)。
关于适应性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学术界也做了很多研究。我读的也不是很多,不过推荐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 Lyubomirsky 教授的一篇综述: Hedonic Adapta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5。前文也有一些引用。Lyubomirsky 针对适应性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了在模型的多个地方都可以干预适应性的发生。她的主页也有对其研究课题的概述。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47407/average-annual-consumer-spending-in-the-us-by-type/ ↩︎
https://www.mrmoneymustache.com/2012/09/18/is-it-convenient-would-i-enjoy-it-wrong-question/ ↩︎
Buettner, D. (2017). The Blue Zones of Happiness: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Happiest People.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
Lyubomirsky, Sonja. Hedonic adapta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 ↩︎
Koo M, Algoe SB, Wilson TD, Gilbert DT. It’s a wonderful life: mentally subtracting positive events improves people’s affective states, contrary to their affective forecasts. J Pers Soc Psychol. 2008;95(5):1217-1224. doi:10.1037/a0013316 ↩︎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topic/gratitude/definition ↩︎